往生记第 3 章
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城203计算机的基础
,研制成功TQ—21型数据
理机,并生产了25台。该机主钟频率6兆赫,
存容量4096×4,只读
存储器容量2112×40,最多可接27种外围设备。它能解决四则运算、初等函数、多项式、代数方程、数值积分等算题规模
的各种数值计算,其计算数值范围为10-77~10+77,有效数字显示为11位。该机
有程序编制与修改简单、使用直观、
作方
,以及易于功能扩充与修改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土木桥梁、地质勘探、土地测量、农村气象、地震、科研、学校等部门作科学计算,也可供银行、邮局、仓库、商店、统计部门作数据
理、记帐、报表、制表等。
海量小说,在【丝文网】
5.典型应用系统及件
由于技术复杂、价格昂贵,故计算机最早多应用在国防军事和型气象预报方面。随着技术的
步,计算机速度越
越
,可靠
越
越
,功能越
越强,而
积越
越小,价格越
越低,计算机已在科研部门、国家重点工程、
专院校、工矿企业、
通运输、发电、石油、化工、通信、银行等部门得到普遍使用。
691(TQ—5A)计算机主用于实时
理,作为卫星地面测量站的核心装备之
,曾多次成功参与运载
箭和卫星的发
任务。1984年4月8
,中国首次同步通信卫星发
,
691计算机稳定运行,及时测量卫星飞行
程中的各项数据,并将
理
的数据及时提供给发
中心的中心计算机。
海电子计算机厂生产的691计算机和YSJ—1A型遥控预
理机(为DJS—131小型计算机加
海电子计算机厂设计的专用通
分机组成)安装在有关的卫星发
地面站。在发
程中,691机负责分站所有测量设备(遥测、光学、多普勒、154雷达等)的信息收集和实时
理,并将信息传
给基地中心计算机。再
据中心计算机所给信息和测量设备测量到的信息,对照理论弹
数据对所有测量设备
行正确的数字引导,并提供卫星实时轨迹图形给测量站的发
中心指挥员,以
正确判断和引导,事
691机还打印
实时记录的信息供分析用。
为确保同步通信卫星发成功,
海电子计算机厂派
技术骨
参加简称为“331”工程的两次通信卫星发
任务,确保691计算机在发
全
程稳定运行,
其是第二次发
任务更为艰巨,由于发
“窗
”的提
和气象条件的
化,在光学设备
能及时抓住目标的
况
,主
靠计算机的数字信息
行引导。由于
海电子计算机厂参加发
的
员对机器
心检查与护理,使691计算机及SYJ—1A型遥测预
理机的
能稳定,在整个“331”工程任务执行中,设备
直
于良好的运转状
,从而使得在各次联试和实际执行任务
程中,测量数据的记录与
理、测量设备的数字引导都准确无误,使发
次成功,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海电子计算机厂参加发
员受到
级的表彰,集
立功。其中个
二等功2
,个
三等功8
,其中2
还
席北京庆祝中国通信卫星发
成功
会,受到
和国家领导
的接见。
DJS—131小型多功能计算机于1978年成功应用于海市电报局32路自
转报系统中,石家庄电信局、成都电信局也于1980年完成DJS—131计算机自
转报系统。
海市电报局应用DJS—131小型计算机在64路自
转报系统,自1980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以
,转报的质量与效率获得极
的提
。电报转报速度从38分钟降低到1.5分钟,
字率从0.3%减少到0.03%,劳
生产率提
1倍。
海市电报局使用DJS—131计算机自
转报系统的第
年,转报700多万份,没有发生
次漏报、错报事故,而转报现场安静整洁,
降低了噪音,改善了工作环境,减
了职工的劳
强度,受到了使用单位和
级部门的好评。该系统达到80年代初国际先
平,并于1983年获得
海市科学技术成果
等奖,1985年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
步二等奖。DJS—131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在电
系统中的应用相当成功。华东电
管理局用作对
海地区电网安全运行的监控。用于富
江
电站泄洪控制,其洪峰预报
确度在93%以
,1981~1984年多发电7420万度,价值480多万元。用于新安江
电站实现自
控制,也取得很好效果。DJS—131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应用于
海铁路局南翔编组站驼峰自
溜放系统,提
了编组效率和运输能
,保证了作业的安全,系统使用至今
直稳定可靠,受到用户的好评。
655型计算机较早用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行天气预报、绘制
气云层图。
海海洋
队则用作勘探海底石油等矿藏的分布
况,该机系统
直稳定使用到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件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最早使用的是机器语言,发展到汇编语言及
级语言。从管理程序发展到
作系统、数据库、
件包等。
件越
越
富,功能也越
越强。
早期计算机的件
致包括系统管理程序、检查程序以及针对使用的应用程序,这些
件都是针对某
种机型的,
能兼容,故完成主机的厂家同时
完成这些
件(应用程序除外)。如TQ—16型计算机的
件就包括TQ—16型计算机的管理程序、检查程序、ALGOL编译程序及考机程序。这些
件由
海无线电十三厂研制完成,1978年该厂又完成了磁盘
作系统、磁鼓
作系统、网络系统及FORTRAN编译程序等。
海对
件的开发最早为1964年,由南京
学和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
作,在J—501型计算机
研制
国
第
个ALGOL语言编译系统。1965年,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又在X—2型计算机
了ALGOL—60语言系统。70年代初,复旦
学和
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扩充了ALGOL—60编译系统,并成功地应用在709型计算机
,使该机编译速度比同类型机种
倍以
。1973年,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在655
型计算机
除
置语言编译程序和符号汇编程序外,还首次运行了磁盘
作系统。1973年开始,随着国
系列机的研制,系统
件的开发也加
了步伐,第四机械工业部组织了
件联
设计组,并在华东师范
学设立了100系列计算机
件调试中心。
海无电线十三厂又在DJS—131计算机
增加了实时
作系统(RTOS)的相应模块,对实时磁盘
作系统RDOS
行研究使用。使DJS—131计算机系统
件
步完善,提
了机器的功能。1979年,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在905甲机
成功运行了虚拟存储
作系统。
二、微型计算机
1.东海系列微型计算机
在国外微型计算机蓬勃发展、应用范围断扩
的
况
,
海从70年代中期起,
行微型计算机技术的调研和资料的收集、消化等工作。1980年12月,
海
江电子计算机厂和
海工业
学
作,采用
海无线电十四厂研制生产的国产四片微
理器芯片,开发成功字
为8位的DJS—051微型计算机,这是
海地区开发成功的第
台自行设计和采用国产元器件组成的微型计算机,共生产134台,并率先在国防、工业控制中得到初步应用。1981年7月,
海电子计算机厂在电子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和清华
学的支持
,研制成功以INTEL8080为CPU的DJS—054微型计算机。该机字
为8位,
存容量48KB,采用S—100总线和CAMAC机箱结构,
有8级中断
理、实时时钟、DMA控制等功能,适用于科学运算、数据
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当年生产116台。80年代初期,相继开发成功的还有
海计算技术研究所的DJS—056微型计算机、
海
通
学的DJS—053微型计算机、
海工业自
化仪表研究所的DJS—052E微型计算机。这些产品虽然生产时间
,产量
多,但为
海微型计算机工业的发展,迈
了重
步。
80年代初起,美国英特尔公司对其开发、生产的微理器芯片作了新的安排,陆续发展和推
8088、80286等新
代的微
理器。美国IBM公司推
了系列化的IBMPC/XT个
微型计算机,影响了整个世界,它代表了国际计算机工业的发展趋
。
海计算机行业为适应这
趋
,把开发、生产与IBMPC/XT相兼容的系列化微型计算机作为企业发展的主
方向。
1985~1990年,海电子计算机厂先
开发成功东海0520、0530、0540型3种型号、14个品种,且
有向
兼容的东海系列微型计算机。这类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和
平比早期的微型计算机跃
了
个新的台阶。
1985年12月,海电子计算机厂开发成功字
为8/16位的东海0520C(最初命名为东海—Ⅰ型)微型计算机。该机以INTEL8088为CPU,主钟频率4.77兆赫,基本
存容量256KB(可扩充至640KB),
有2串1并接
,与IBMPC/XT相兼容,获1985年
海市优秀新产品
等奖。在该型号产品开发成功
,
海电子计算机厂围绕提
主钟频率、扩充
存容量和改
外围
置等方面,在东海0520C的基础
,相继派生和发展了东海0520D、0520SD、0520F、0520DH和0520Z等5个新品种。东海0520微型计算机各种型号产品,1985~1990年,共生产8142台。
1987年7月,海电子计算机厂开发成功字
为16位的东海0530B微型计算机。该机以INTEL80286—10为CPU,主钟频率由IBMPC/AT机的6兆赫/8兆赫提
到8兆赫/10兆赫,基本
存容量由IBMPC/XT机的512KB提
到1MB(可扩充至16MB),装有四串二并接
,
接5.25英寸1.2MB
磁盘驱
器、20MB(或40MB)
磁盘机、显示器和点阵式打印机,还可扩
光盘、
光打印机和数据流盒式磁带机,与IBMPC/AT微型计算机相兼容。东海0530B微型计算机
有
件先
、
件
富、
能稳定可靠,以及符
国家和国际标准等特点,先
获1987年
海市优秀新产品
等奖、1988年
海市科学技术
步二等奖和1989年国家科学技术
步三等奖。在1990年全国质量评比中获
等奖,并获国家质量银质奖。1988~1990年,
海电子计算机厂针对
同的应用领域,在东海0530B微型计算机的基础
,相继派生和发展了东海0530E、0530G、0530F、0530N和0530Z等5个新品种。东海0530系列微型计算机各型号产品,1987~1990年共生产6470台。
1989年12月,海电子计算机厂又开发成功字
为32位的东海0540B微型计算机。该新品开发项目属国家“七五”重点
关、
海市科技结
生产重点工业项目会战和
海市经济委员会重点新品开发的计划项目。东海0540B微型计算机以INTEL80386为CPU,字
32位,主钟频率8兆赫/20兆赫,基本
存容量2MB(可扩充至16MB),所
外存容量
(
盘可
到300MB,且可另
60MB数据流磁带机),还可选
光盘和
光打印机等外围设备,系统
有
分辨率CVGA汉卡,中西文
作系统和
富的中西文支撑
件,与国际主流机型COMPAQ386微型计算机相当,且与IBMPC相兼容,获1989年
海市优秀新产品
等奖。1990年,
海电子计算机厂在东海0540B的基础
,又开发成功东海0540B/C25微型计算机。该产品的
能较东海0540B有
定提
,主钟频率从20兆赫提
到25兆赫,还带有64KB容量的在板缓冲存储器,至1990年底,东海0540B和东海0540B/C25两种微型计算机共生产471台。
2.江微型计算机
为适应计算机推广应用和普及计算机知识的需,
海微电脑厂分别于1987、1988年和1990年开发成功
江—Ⅰ、Ⅱ、Ⅲ型3种微型计算机,这些产品均以6502为CPU,
存容量64KB,均与APPLE—Ⅱ,微型计算机相兼容,
江—Ⅲ型较
江—Ⅰ、Ⅱ型微型计算机增加了RS—232异步通信接
和二级汉字库。1987~1990年,共生产
江—Ⅰ、Ⅱ、Ⅲ型微型计算机8400台。
1988年12月,海微电脑厂在承接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的基础
,试制成功CEC—Ⅰ型中华学习机,并定型生产。该机也以6502为CPU,与APPLE—Ⅱ微型计算机相兼容,
存容量64KB,
有二级汉字库,可
接家用彩
电视机,适应了学习和普及计算机知识的需
,至1990年,共生产4000台。同时,
海无线电四厂也生产同类中华学习机5000台。
3.单板微型计算机
1981年起,海地区开展了各种单板微型计算机的开发和生产。
海
江电子计算机厂于1983年试制成功CJ—801单板微型机,1984~1985年又开发成功CJ—803和CJ—804两种单板微型机。这3种单板微型机均以Z80为CPU,字
8位,并
有该厂开发的CJ—BUG监控程序。由于这些单板机
有结构
凑、价格低廉等特点,在仪器、设备的检测、控制和工业自
化领域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1983~1990年,共生产这3种单板微型机2348台。
1988年,海市科委和
海市科技结
生产重点工业项目会战领导小组组织
海市计算机技术
务公司、
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
海工业自
化仪表研究所和
海电气自
化研究所4家单位,开展STD板卡及工控微机应用支持系统的联
关,于1989年12月完成了采用STD总线的包
CPU、I/O接
、A/D、D/A转换、开关量输入输
等
容的50种板卡,以及由这些板卡构成4种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的开发任务。至1990年底,共生产和推广了500余块板卡及相应的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并在纺织、炉窑、
泥、化工、导弹风洞测试等领域中得到应用。
4.加固型微型计算机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遵循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原则,于1987年12月研制成功种能在恶劣环境条件
工作的M0572加固型微型计算机,采用MULTIBUS总线,系统
件与INTEL86/300实时类
件完全兼容,并在机械结构和生产工艺中采取了抗冲
、抗振
、耐
低温等方面的措施。该产品获1988年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
等奖、1989年国家科学技术
步二等奖。该产品已提供用户156台,为中国的宇航事业和国防建设作
了贡献。
5.微机工程工作站
为步适应机械、电子、建筑、造船、航
等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需
,1989年,
海市科委向
江计算机(集团)联
公司
达了
海市“七五”重点科技开发项目东海WS—386型32位微机工程工作站的科技开发任务。该公司组织
海电子计算机厂、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以及
海
通
学计算机系
行联
开发,并以
海电子计算机厂为总
负责单位,经
年多的努
,于1990年12月完成开发任务,并试生产14
。该产品以东海0540B/C25型32位微型计算机为基础,
能的外围设备控制器、
容量磁盘驱
器和
分辨率图形设备等外围设备以及相应的
件所构成。
由
海电子计算机厂投入生产,先
应用于家
、医药、机械、电子、工业锅炉等领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获1990年
海市科技结
生产重点工业项目会战振
二等奖。
6.典型应用系统及件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崛起和迅发展,
海的计算机应用
入了
个新的发展阶段。应用计算机的数量跃升,应用面发展到科学研究、国防军工、工商企业、邮电通信、金融
务等各个领域,乃至
入家
。另外,由于微
理器和微型计算机
有
积小、价格低、功能覆盖面宽以及系统
化极其灵活等特点,因而它
仅可应用于计算机辅助管理、辅助设计、检测和
程控制,而且还可应用于产品,以发展新
代的智能化、机电
化产品。
海电子计算机厂围绕银行应用,于1986年开发成功了TQ—031东海微机对公业务
理系统、TQ—032东海微机储蓄柜面业务
理系统和TQ—033东海微机事
监督业务
理系统。1989年又开发成功东海TQ—036工商银行
纳系统。这些系统在
海、广西、云南、贵州、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
蒙古、吉林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得到了广泛使用。至1990年止,已推广应用1000
,为银行的电子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先
装备。
1990年,海计算机技术
务公司采用STD模板开发成功玻璃炉窑计算机控制系统。该系统首先在江苏省海门光
玻璃厂获得应用,在节省电
、减
工
劳
强度、提
产品质量和产品
格率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效益,并在同行业中推广应用。
海电子计算机厂与
海家
厂
作,应用东海WS—386型32位微机工程工作站,于1990年开发了家
CAD系统,并投入实际应用。在
短设计周期、提
设计质量和节省原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工效提
了1倍,木材利用率从87%提
至92%。
黄浦仪器厂自1964年起,开发和生产691(ZLJ—1)、693(09—1)、694(游二号)、696(ZLS—2)、697(ZST—2)、841(ZST—2D)等机电式指挥仪
,为
步加
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适应新技术发展趋
和用户的客观需
,该厂于1983年5月正式承接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达的带有微
理机的696G(ZLQ—2B)指挥仪的研制任务,在
海
通
学等单位的协作
,于1985年9月试制成功,通
技术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至1990年共生产7
。该产品采用主从结构,以INTEL8086及8087分别为CPU和浮点协
理机所组成的微型计算机作主机,以INTEL8086为CPU的专用单板微型机作从机,并
有主控程序、I/O程序和检查程序。该产品的试制成功,促
了指挥仪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
程,为中国国防现代化提供了先
装备,获1985年
海市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88年
海市科学技术
步三等奖和1988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
步三等奖。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促了
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东海系列微型计算机可支持国际
流行的主流
作系统以及相应的支撑
件,还
有
方案和
方案的汉字
件系统,并结
实际应用,开发和运行了较多的应用
件。
海电子计算机厂于1986年开发成功包
对公业务、储蓄柜面业务和储蓄事
监督业务
容的东海微机工商银行业务
理
件系统,1988、1990年分别开发成功了通信程序/TQTX—1第1.0版和东海中西文智能MODEM实时通信
件。1989年开发成功通用帐务
理应用
件包。1990年开发成功RTOS/CEGA第1.0版实时多任务
作系统,提供秦山核电厂、戚墅堰电厂应用。
海第二工业
学于1989年开发成功
绘图功能的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
海
通
学于1990年开发成功东海GKS图形核心系统。
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于1990年开发成功东海SAP—7算法
件包。此外,
海地区还有
少单位结
实际的应用系统,开发了多种应用程序和应用
件包。
作者:霉国主子发表期:2006-01-0316:27:31第18楼中国自主计算机项目
中国自主计算机项目的历程应当有去考察
。
作者:霉国主子发表期:2006-01-0317:54:46第19楼中国自主计算机项目的历程应当有
去考察
1956年,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电子计算机被列为规划选定的6个重点项目之
,这
决策为发展中国计算机工业奠定基础。
1958年,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全国科学规划会议
神,创建
海计算机事业,培养计算机专业
才,开始在
海
通
学设立计算机专业,复旦
学设立计算数学专业。同时,从
海有线电厂、
海
通
学、复旦
学、华东师范
学以及708研究所等有关科研单位中,组织科技
员着手研制电子计算机。1958年10月,以这批科技
员为基础组建
海计算技术研究所(
改称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并着手研制“沪1型”计算机,经艰苦努
,完成了运算器与控制器的联调,
未继续研制
去。但对培养
才,为以
研制成功各类电子计算机积累了
贵的实践经验。1959年,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与
海有线电厂、复旦
学、
海
通
学、华东师范
学
作研制成功103型电子管计算机,这是
海地区诞生的第
台计算机。1964年,又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万次的J—501型电子管计算机。
50年代末60年代初,海从事研制模拟电子计算机的单位有
海无线电器材厂、
海继电器厂、
海雷磁仪器厂、
海科学仪器厂和
海热工仪表研究所等单位,但这些模拟计算机的研制都没有定型或投产。
1964年初,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组织技术
量,开始从事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在
海无线电仪器厂设计科
组建6401小组,专业从事数字电子计算机试制。1966年6月1
,
海建立国
最早专业生产电子计算机工厂——
海无线电十三厂,厂址在胶州路397号,其
为
海无线电仪器厂的6401小组。建厂时职工262
,主
技术
量有宋百川、陈国尧和陈行祥等工程技术
员63
。
海无线电十三厂的建立,是使计算机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生产的重
步骤。从此,
海逐步形成了以
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工厂企业三结
发展
海计算机工业的局面。同年底,
海无线电十三厂以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设计研制成功的科研样机为基础,结
工厂的实际生产工艺,试制
每秒运算2.5万次的X—2型晶
管数字计算机,主
用于科学运算。1967年,又研制成功TQ—1型工业控制计算机,较早用于电
及化工系统生产
程控制。1969年,为解决
海地区科学运算的需
,筹建了
海计算中心,
发展成为
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1971年底,
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运算速度为每秒11万次的709型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与此同时,
海仪表电讯工业系统的
海调节器厂、新安电工厂,手工业系统的
海
宁拉手厂(
改名
海
江电子计算机厂、
海微电脑厂)和
海中
无线电厂等单位也开始试制、生产数字电子计算机。1970年4月,
海无线电十三厂为加速发展计算机产业,迁址至南京西路1486号,有职工801
,技术
员占职工
数的四分之
。
自1966年至80年代初,海计算机工业发展极其迅速,并研制成功
批国
有影响的
、中、小型各类国产电子计算机,主
有X—2型晶
管计算机;J—101型低速集成电路计算机;691(TQ—5A)型数字集成电路计算机;TQ—16(709)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生产量
、应用面广的DJS—131小型多功能电子计算机;每秒运算100万次的655(TQ—6)
型数字通用计算机,以及每秒运算达350万次的905工程乙型计算机等产品。
海自1966年至1981年累计电子计算机产量总和占全国同期计算机总产量的53.6%。
1973年5月,海无线电十三厂自行设计研制成功TQ—12型台式计算器,
经
断改
、完善,发展成A、B、C、D等8种型号,共生产24630台,是市场供
应
的热销产品。1975年,
海开始研制微型计算机。1980年底,
海
江电子计算机厂和
海工业
学
作,采用
海无线电十四厂四片微
理器芯片,研制成功
海地区第
台DJS—051型国产微型电子计算机。1981年7月,
海电子计算机厂研制成功以INTEL8080为CPU(中央
理器)的DJS—054微型计算机。此
,
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DJS—056微型计算机;
海
通
学研制成功DJS—053微型计算机;
海工业自
化仪表研究所研制成功DJS—052E微型计算机等。从此,微型计算机逐步发展成为
海计算机工业的主流产品。
在计算机主机发展的同时,海地区计算机外围设备也获得相应的发展。其中,主
有光电输入机、
磁盘机、磁带机、打印机、显示器和绘图仪等。
1978年6月,为加速计算机工业发展,成立了海市电子计算机工业公司,隶属
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
属有
海无线电十三厂、
海电讯器材厂、黄浦仪器厂和
海无线电二十三厂等14家单位,职工7868
。1984年3月,
海市
民政府为
步发展
海市计算机工业,将
海市电子计算机工业公司和
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
并,成立
海市计算机公司,直属
海市经济委员会。其时,全市从事电子计算机研制、生产的职工达到12000余
,其中工程技术
员4000余
。计算机产品从无到有,
断壮
,从单
品种发展到多门类的各类电子计算机和外围设备。应用范围亦由科学计算扩展到铁路、邮电、金融、电
、工业、商业、
育等系统的数值计算、数据
理、工业监测和实时控制。1979年,仅
海电子计算机厂年工业总产值达1.2亿元,
缴利税4057万元。至1990年,累计生产各类
、中、小型计算机731台,东海系列微型计算机15083台。
正文
更新时间:2008-12-13 3:23:08 本章字数:2379
《庄子齐论》记载:“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
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知周之梦为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
化。”
1.往生记 (现代中篇)
[2005人在看]2.老妖精 (现代短篇)
[7942人在看]3.饺妻高高在上 (现代长篇)
[7664人在看]4.姻鸷大佬的撒饺小人鱼信息素超甜 (现代中长篇)
[6440人在看]5.季太太宠夫谗常 (现代中篇)
[9774人在看]6.退烧 (现代中篇)
[8796人在看]7.宏杏枝头醇意闹 (古代中篇)
[2725人在看]8.魔鬼老师 (现代中短篇)
[8258人在看]9.全星际直播养我 (现代中短篇)
[1151人在看]10.将女难为 (古代中篇)
[4184人在看]11.不负江山不负卿 (古代中篇)
[8711人在看]12.小姐的男宠 (古代短篇)
[5643人在看]13.逃宫弃嫡(下部) (古代中篇)
[2533人在看]14.择路而生 (现代中短篇)
[4652人在看]15.被迫嫁给虫族指挥官候我成了团宠 (现代中篇)
[2981人在看]16.盛唐厨初(古代中短篇)
[3020人在看]17.枯木逢砷(现代短篇)
[2882人在看]18.漫级律茶穿成小可怜 (古代中篇)
[8109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