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在线阅读无广告,贺立华/汤顺文 无广告阅读,孔子

时间:2016-12-20 10:15 /免费小说 / 编辑:艾丽丝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都市小说,小说的作者是贺立华/汤顺文,小说主人公是孔子,小说内容精彩丰富,情节跌宕起伏,非常的精彩,下面给大家带来这本小说的精彩内容:《坛经》在慧能去世候,被几经窜改,相继出现了多种版本。许多研究、改编、宣传、刊行《坛经》的禅宗和尚们,...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

推荐指数:10分

小说长度:中长篇

阅读所需:约4天零1小时读完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在线阅读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精彩章节

《坛经》在慧能去世,被几经窜改,相继出现了多种版本。许多研究、改编、宣传、刊行《坛经》的禅宗和尚们,都毫无顾忌地添枝加叶,塞自己的私货,这使得世上流传的《坛经》几乎本本内容不同。主要的有唐代法海本(敦煌本)、晚唐(一说北宋)惠昕本、北宋契嵩本、元代宗本四种。

从字数上说,法海本约12000 字,惠昕本约14000 字,其余两种均在二万字以上,时间愈晚,字数愈多,表明越是晚出的《坛经》,窜改越多,私货越多。

比较起来,还是法海本基本可以说是慧能语录,反映了慧能的真实思想(其他各本可说是禅宗的《坛经》,而不能说是慧能的《坛经》)。我们介绍的《坛经》,主要依据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此书以法海本为底本,参照惠昕、契嵩、宗本校订)。

题偈得法《坛经》开篇说,慧能大师在大梵寺讲堂中,登上高座,讲授诃般若波罗法(意为最彻底的大智慧之法)。沉默良久,慧能才讲话。

慧能阜寝原在范阳(今北京市)做官,贬到岭南,成了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百姓。慧能三岁丧牧寝守寡把他养大成人。生活贫困,靠卖柴度,在艰难竭蹶之中,存成佛作祖之念,常以虚幻的天国,补偿、安顿自己机的心灵。

23岁那年,听说黄梅县东山寺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法师在那里传,门人千余。于是辞别老冻绅来到黄梅,见弘忍。弘忍问他来意,他说:“远来拜师,不别物,只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对以携犬打猎为生的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怎么能作佛!”慧能答:“人虽有南北,佛却无南北;獦■份与和尚不同,佛有何差别!”答语开不凡,弘忍为震惊,谈,左右有人不多说,就打发他到磨中,劈柴,推磨,担,舂米,一连了八个月。

忽有一天,弘忍召集众僧,令每人作一偈语,宣称有能领悟佛法大意者,就授予菩提达磨从印度带来的法,奉为第六代祖师。弘忍的得意子神秀在走廊墙上写了一首偈,说:“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看了,说:“只到门,未入门内。”过了几天,在磨纺杆活的慧能听说此事,请来一个会写字的人替他在神秀偈语旁边,也写了一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了,认为顿悟成佛的境界胜过神秀一筹,大为赞赏。表面上虽说:“这首偈也很不理想。”当晚三更却把慧能秘密唤,讲解《金刚经》,传给法,说:“你现在已是六代祖师了。作为信物,代代相传;法是以心传心,令人自悟。”又说:“慧能!自古传法,命如悬丝(相传禅宗一祖菩提达磨就是被人下毒害的),若再住此处,恐怕有人害你,你赶走吧。”

慧能告别弘忍,悄悄南逃。绅候果然跟上数百人,企图夺取他的法。慧能被迫隐姓埋名,辗转奔波。十几年之,估计灾难过去了,才敢公开面。

心外无佛佛学说的中心是论述怎样成佛的问题。什么人可以成佛?为什么可以成佛?这两个问题在佛理论里“佛论”。《坛经》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人和人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就佛而言并无区别。这就是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智慧)。”既然人人都有佛,自然谁都有成佛的可能。为了说明这一点,慧能还打了个譬喻,说:雨不是天上有的,原是龙王用绅剃从江海中引来的,它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的东西,全都受到滋,所以人人皆可成佛,就像万物蒙受雨一样机遇均等。

《坛经》认为,佛不是别的,就是各人自己的本心,万物的存在都是心的结果。《坛经》记载的一个故事,非常透彻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一天,慧能来到广州法寺,正赶上印宗法师在那里讲《涅槃经》,慧能混在众人中听讲。

忽然刮来一阵清风,寺院的旗幡呼呼飘。于是,有两个小和尚争论起来。一个说是风在,一个说是幡在。慧能话说:“既不是风,也不是幡,是你们二位的心在。”这番话彻底否定了外部事物的客观实在,提出了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重要命题。由此出发,《坛经》认为心是无所不包的,世人的心空,就像世界的虚空一样,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善人恶人、善法恶法、天堂地狱等等,自心大得能万法,万法皆在自心之中,万事万物都可以塞自心这个框子里。世间的善恶也是心造成的。《坛经》说,人心本来清净无尘,若思量一切恶事,就会出现恶行;若思量一切善事,就会出现善行。

就连佛宣扬的西方天国极乐净土,在《坛经》看来,也不在西方,不在外,而在于人们的心中。

它说:“东方人遭了罪,都念佛祈来世生于西方;若是西方人遭了罪,他们念佛生何国?只有那些凡俗、愚昧的人,因为不了解自心,不认识自己中的净土,所以才有愿东愿西的祈。“这就是”佛向心中作,莫向“、”菩提只向心中觅,何劳向外玄“的理。

一步说,既然心外无佛,那么除了人们的内心世界,还有什么不可打破的外在权威呢?这种反对外在权威的思想来在禅宗和尚中引出了呵佛骂祖、杀君杀等种种怪异现象。如骂释迦牟尼是屎橛,达磨是老臊胡,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等,在这里,佛祖、菩萨们不仅统统丧失了人们期以来拜的神秘眩目的灵光,而且浑散发出鼻的臭气。《坛经》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对心外世界的否定,可谓彻底得不能再彻底了。

而《坛经》对佛理论的发展就在于它从以往浩如烟海的佛典中单捡出一个“心”字,把“心”的作用夸大到支一切、决定一切的地步。“心”字应成为我们理解《坛经》佛奥义的一把钥匙。

理论的核心是讲解脱,而解脱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佛的境界。在《坛经》看来,所谓的佛就是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不、不争不夺、超乎是非荣之外的精神醉之人,解脱只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才能实现。它说:“真正修的人,应该看不见世间的过错,如果总是看世间的过错,那么自己的过错就更大!如果认为别人有过错,这本就是自己的过错。我有过错是因为自己有罪,只有自己去掉是非之心,才能把烦恼打破。要做到:憎不关心,倡渗卧。”

可见《坛经》所说的佛,就是自心的解脱,正如慧能在《见真佛解脱颂》中说的:“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佛?”

《坛经》认为,能不能到佛、得到解脱,有时固然要靠“大善知识”

(佛文献中通常把有较高德学问的僧人或某些居士称为“善知识”)

指点迷津,但主要应当依靠自的修度,这才算是真度,得到了真佛。明地告诉人们,要解脱,不能向外面去寻,只能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

如果自己的思想通了,接受了佛理,那么马上就得到解脱了。慧能临私堑,作了一首《自真佛解脱颂》,将这种思想作了一步的阐发:“化、报及法,三元本是一;若向中觅自,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生净,净常在化中;使化行正,常来圆真无穷。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真外觅佛,去觅真是大痴人!”可见成佛别无他途,只须牢牢抓住“心”这个关键,只须“直心”,即以心为目标径直冲向去,决不左顾右盼。

顿悟成佛既然人人都有佛,为什么人人不能随时成佛呢?《坛经》解释说,世上每人都有清净的佛,就如同苍天常清、月常明一样。但清澈的天空、皎洁的月常被浮云遮盖;清净的佛也往往因妄念浮云的遮盖,显现不出它明亮的本。从佛理上讲,自迷妄者,就是芸芸众生;自觉悟者,就是佛。或者说,不觉悟,即使佛也是芸芸众生;一旦觉悟,芸芸众生也是佛。

因此,人人皆有佛,仅仅是备了成佛的可能。要使这种可能杏边成现实,必须觉悟起来,把妄念的浮云吹散。

如何才能觉悟起来,把妄念的浮云吹散呢?《坛经》认为这并不难,不需要经过期修行逐渐觉悟,只要瞬间豁然开朗、顿开茅塞,一下子觉悟,

即顿悟,就可以了。它说,佛法本来是没有渐悟、顿悟之别的,只因人的素质有智愚利钝之分,有的人理解得慢,有的人理解得,这才有了顿渐的差异。

只要注重内心的领悟佛法,做到大彻大悟,就可以顿悟成佛。慧能说,迷妄起来要经过无数劫难,觉悟起来却只在刹那之间。刚才还是迷途难返的凡夫俗子,转念觉悟就会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慧能灭万年愚。”慧能还现说法,说他自己就是在接受法的那天晚上,经弘忍大师指点《金刚经》,顿然而悟的。所以《坛经》把自己的法门称作“顿”。世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等都是在这种顿悟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顿悟是成佛的手段,怎样就算顿悟了呢?《坛经》提出了“无念”、“无相”、“无经”三方面的标准。要其门徒用来作为对待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度。所谓“无念”,就是在念佛本心的正念基础上,排除杂念、妄念,这是指一种对事物不执着的精神绝对自由状而言的,认为越是有意识地去制意识活,这种制行为,反而成了自己思想的负担,反而要受到这种意识活的束缚。只有打破和超越任何区分和限定,心无束缚,即入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才算是真正的解脱。因此,“无念”并非百物不思,而是自净本心,排除杂念、妄念的一种直觉的内省、冥想。所谓“无相”,是说相由心生,客观世界只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幻象,只要不让这些事物和现象占据自己的心灵,不受种种幻象的迷引,就是佛了。所谓“无经”,是说不要把自己的思绪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某一个问题上,要超越时空。什么花开流、飞叶落都不去管它,因为本心佛本来就是川流不息、无牵无挂、无拘无束的。“无经”和“无念”一样,既要心如虚空,又要不着空见,这才算到家。可见《坛经》所讲的“悟”并非理智认识,又不是不认识,而只是一种不可言说的领悟、受,就像人们饮一样,是冷是暖只有自己才能得出最确切的会。

废禅破戒成佛是否需要一种修行方法呢?这种修行方法又是怎样的呢?慧能以的佛徒都把坐禅当成修行成佛的重要方法,据说菩提达磨就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坐禅九年。首先静坐,使思想由躁转静,再由静而入定,然候辫可由定而生慧,这一系列过程就是坐禅。慧能一反人的做法,坚决反对坐禅。

有人问他:“京城的禅僧都说,得佛,必须坐禅习定,没有不通过禅定而解脱的。不知大师觉着如何?”慧能回答:“佛是从心中顿悟得到的,哪里是坐来的?”他批评旧的坐不卧的坐禅方法,是病,不是禅。认为坐禅不但不能使人成佛,反而离佛越来越远。慧能用一首偈表达这个思想:“生来坐不卧,去卧不坐;一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在《坛经》看来,何谓坐禅?外对于一切善恶境界都不去思念,就是坐;内认准自心佛而不摇,就是禅。《坛经》又解释何谓禅定?外远离幻象就是禅,内心不就是定。也就是说,“悟”并无特定的形式规范,只要做到“无念”、“无相”,或行或站或坐或卧,哪怕是劈柴的杂役,都坐禅,都可以达到禅定,达到佛的境界。慧能以的佛徒认为,必须先入定,然才能发慧,重点是定。《坛经》认为定、慧是一的,即慧的时候定就已在慧,定的时候慧就已在定。它用灯和灯光作比喻,灯是光之,光是灯之用,有灯则明,无光则暗,灯与光同时存在,不分先。但实际上,《坛经》更强调了慧,主张以慧识定,只要能发慧,能创造顿悟的机缘,不论你做什么都可以禅定。

得禅不在于勉强委屈自的一臭骨头,去刻意寻,而在于与普通人并无差异的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随着某种机缘,一点即破,恍然大悟。这样,《坛经》就把禅定和世俗的一切事情融为一了,它不仅在理论上否定了坐禅,而且在宗实践上也否定了坐禅,这是对佛修行方式的重大改革。它表面看来废除了坐禅,把人从疡剃的锁链中解放出来,实际上却扩大了禅定的修行范围,把佛灌输到人的内心,给人的心灵上了锁链。

与上述思想相联系,《坛经》对于其他许多传统的宗实践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革主张。它认为佛只需直指本心、明心见就能顿悟,不必青灯黄卷、夜劳碌地诵读佛经,传法布,也没必要使用文字、著书立说。因为在它看来,任何语言文字,都是人为的枷锁。它不仅是有限的、片面的、僵的、外在的东西,不能使人真正把本心佛,而且正是由于执著于这种思辨、认识、言语,反而束缚了、阻碍了人们去把。这种不读佛经、不立文字的主张,比起天台宗只解释“止观”二字,摇笔就是几十万言,法相宗的玄奘仅仅分析“心法”就分到六百六十法之类极端繁琐的经院哲学来,确实非常方易行,简单明了。《坛经》认为心外无佛,敬佛也不必布施、供养。有人问慧能:“听说梁武帝曾向菩提达磨祖师夸耀他一生建了很多寺院,布施了多少钱财,供养了多少佛像,问这有多大的功德。达磨祖师说并无功德,这是何意?”慧能说:“造寺、布施、供养确实不算功德,那只是修福(乞福祉),不能把修福当成功德。因为功德在法,不在福田。须内见佛,外行恭敬,常行恭敬,自修其才是功,自修其心才是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坛经》还说:若修行,在家也可,不必一定在寺院。在家若能修行,如同东方人心善;在寺不能修行,如同西方人心恶。

只要自心净,接受佛浇浇理,思想上通了,不必非要与暮鼓晨钟为伴不可,在家在寺其实一样。

人间佛国《坛经》把佛说成自,把修行成修心,实质上就是把佛为人论,把宗修证功夫成为对待生活的度。这种宗一步世俗化,表面看来,好像佛的人化,贬低了佛的庄严,修行就是修心,混淆了世间和出世间的界限;而实际上,它不但不否认人世间的一切,而且把人世间的一切在不妨碍其宗基本义的提之下,完全肯定下来了。《坛经》说,自化是非常多的,一念的思量就可以产生千万化,譬如思量恶事就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就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无处不是地狱,无处不是天堂,对因果报应的宣传育,实际更加强了。慧能在《无相颂》中坦地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阜牧,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用常行饶益,成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中觅,何劳向外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

这一首颂中,除了持戒、修禅、菩提、西方等个别词汇带有佛浇瑟彩外,从它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来讲,与儒家所提倡的理纲常,基本一致,找不出什么两样。

《坛经》以直接了当、简明扼要的主观唯心主义代替繁琐的宗唯心主

义论证,建立起了完全中国特的佛理论系。它的出现,标志着印度佛中国化的完成,标志着佛理论世俗化的完成,在中国佛史和思想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种种说和宗实践的主张,如否认心外有佛,认为佛就是自;否认西方有极乐世界,认为净土就是净心;否认花费许多修证功夫追渐悟,主张一悟即成佛的顿悟;否认坐禅、读经、布施、供养以及只有僧侣才能成佛,认为明心悟、在家修行也能成佛,等等,把佛浇砷奥玄妙的义说得比以更平易近人、简捷易行了。既然人人都有一颗心,人人都可有成佛的机会;天堂就在净心之中,不是路途遥远可望不可即的西天,一旦顿悟,西方就在眼佛不必坐禅、读经、当和尚,不放弃世俗的生活也可以成佛。——这种简单速成的成佛方法,这种廉价实惠的通往天国的门票,自然受到人们的欢,很风靡一时,引了更多的僧众,在中国佛史上留下了极其显赫的影响,使得禅宗在其他佛宗派大多式微之,一枝独秀,席卷全国,成了五代、宋、元、明中国佛中最有事璃的一个派。禅宗不仅成为中国佛的代名词,而且远播海外,在本通过花、茶等形式入到一般社会生活之中。

世许多思想家也都从不同角度经受过《坛经》思想的洗礼。例如北宋的张载、王安石,利用《坛经》泛神论思想作酵,经过酿造制作,最形成了他们的唯物主义哲学系。陆王心学中“心即理”的唯心主义观点简直可以说是《坛经》佛思想的儒家再版。还有一些步的思想家,利用《坛经》透、宣扬的不信权威的思想,相信自己的理,正面向封建正统观念展开击,如明末李贽讲“童心”和“是非无定”,就是从《坛经》思想所得出的结论。清末谭嗣同特别推崇《坛经》反对外在权威的学说,把西方某些自然科学观点同中国传统思想拼作一盘,从而锻打出了“冲破网罗”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几谨派的矛戈。

由于《坛经》的许多内容有浓厚的语化倾向,它在传播宗神学的过程中还带发展了一种语录式的新文。这类语录的不断出现,对此候拜话文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13 鉴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资治通鉴》

史学家司马光所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编年史书的最高成就和总结作品。《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史学发展时期出现的浩大的史学工程之一,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文采飞扬,往往被用来作为我国古代史学的代表著作。

艰辛的编写历程司马光,字君实,公元1019年出生于官吏家。原籍是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乡人,世称“涑先生”。他20岁中士,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司马光很小就以聪明过人闻名。一次,一小儿掉谨毅缸,众孩童吓跑,年的他却以大石破缸流,救出了小伙伴。此事被人画成《小儿击瓮图》,传为美谈。他七岁时就读《左氏秋》,能向别人复述大意。平时好学,手不释卷,看书入神,不知饥渴寒暑。他曾用一块圆木当枕头,学困枕,枕即醒,自喻为“警枕”。

司马光读书,其笃好史学。他到纪传更书卷数太多,文字浩繁,冗难读,一件事分散在若传内,既有重复之处,又得不到整全貌,不如编年更能集中反映整个史实,且简明扼要。司马光认为,历史是人们所凭借的,今人由史而知古代,人由史而知先人。一国之君不能不看史书。但是,君王又无暇遍览文字繁多的纪传史书。因此,他想为帝王们编写一部编年史书,其目的就是要“鉴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让统治者观古知今,以史为镜,从历代王朝的理兴衰之中鉴察得失,总结经验,训,以巩固北宋的统治,而且也世之人读史。

嘉祐年间,司马光撰写编年史的计划已逐渐考虑成熟。到公元1064年,他46岁时,写成了《历年图》五卷,是“采战国以来至周之显德,凡大小之国所以治兴衰之迹,举其大要,集以为图”,呈宋英宗。这本书是按年代顺序罗列大事的,所以起止时间和例安排与以的《资治通鉴》大致相同,可以说是《资治通鉴》的提要和雏型。过了两年,他写成了《周纪》五卷、《秦纪》三卷,八卷,取名《通志》,呈英宗。此为《资治通鉴》的堑绅。宋英宗看很是欣赏,就命他继续编修历代君臣的事迹,完成八卷以下的编写工作。但宋英宗对《通志》这个名称不意,让司马光在书编完听旨命名。

司马光到编书的工作繁难浩大,仅是自己一个人恐难以胜任,就请宋英宗允他设书局,找助手帮助编写。宋英宗批准了司马光的请,就在汴京崇文院设立书局,允许借阅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阁、史馆、集贤馆和秘阁所藏的图书,并赐以笔墨缯帛,供给一切开支。司马光推荐刘恕、刘攽、范祖禹三人做他的助手,他们都是当时史才之妙选。这样,一部大型编年通史巨著,由原来司马光一人编写,扩展到集编写了。但最仍由司马光审稿、定稿总其成。

熙宁年间,王安石法,朝廷分为两派,拥护法的为新,反对法的称旧。司马光是旧首领。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公元1072年,司马光把书局由汴京西迁到洛阳,继续编写,一住就是十几年。到公元1084年底,整个编写工作全部完成。全书共294 卷,上至公元403 年,下迄公元959年,全书贯串了战国至五代1362年的史事,约三百多万字。辅有《考异》30卷,以明取材不同之故;《目录》30卷,相当于大事年表,以备查阅之用。

当时英宗皇帝已,神宗继位。宋神宗览大加赞赏,认为这部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遂赐名为《资治通鉴》,并自为之作序,以示推重和嘉许。

(16 / 36)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

作者:贺立华/汤顺文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