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最新章节列表,在线免费阅读

时间:2017-05-30 12:33 /免费小说 / 编辑:亚索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由易中天倾心创作的一本三国、战争、职场类小说,这本小说的主角是子路,孔子,墨子,书中主要讲述了:【堑言】上讲易中天浇授为我们总结了法家思想的...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推荐指数:10分

小说长度:短篇

阅读所需:约2小时读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线阅读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精彩章节

言】上讲易中天授为我们总结了法家思想的精髓,即“横行霸”“两面三刀”,法家思想的出现与儒墨三家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一位儒家老师为何会出两位法家学生呢?法家思想的源究竟在哪?,易中天授将为我们从人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正文】韩非的思想其实与儒墨三家都有关联,为韩非是先秦诸子最一位,他的思想与面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批评,那韩非的思想受了哪些影响?首先是老子的冷静,面讲儒之争时讲过老庄,老和庄其实是不同的,一个重要不同就是老庄寡情庄子善,读老子的书是冷冰冰的,韩非的书也是冷冰冰的。韩非和

老子是诸子中最冷的,孟子和墨子是诸子当中最热的。面也讲过了孟子和墨子的共同点就是行侠仗义,一腔热血,而老子和韩非的特点是冷眼旁观。热情的人他就想救世;冷峻的人他就想批评。所以老子和韩非都是冷眼旁观,有话说旁观者清,所以老子和韩非有时,我说是有时候比其它诸子看问题要刻透彻,就因为他们冷,韩非与墨子也有关联,韩非继承的是老子的冷峻墨子的功利,韩非和墨子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功利主义者,是讲功利讲利的,不过他们讲的利不同,墨子是讲天下之利韩非是讲君王之利,但都讲利。

所以在诸子中倒是韩非在某种程度表现出对墨家的同情,比方有人说墨子的文章怎么一点文采都没有,先秦诸子中最没文采或说语言最素朴的就是墨子,韩非就替他辩护了,讲两个故事,一个秦伯嫁女一个郑人买珠,他说秦国国君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秦国和晋国是期通婚的,所以现在还把婚姻秦晋之好,秦国国君把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搞了一堆丫环陪嫁,一个比一个得漂亮,一个比一个穿的漂亮,嫁出去这个晋国公子喜欢丫环不喜欢公主。

韩非说这就不会嫁女儿。还有楚国一个人卖珍珠,他给这个珍珠了个非常漂亮的包装盒,漂亮的不得了,卖给郑国人,结果郑国人一看,这盒子太漂亮了,珍珠还给你,盒子我要了,买椟还珠就从这来的。这会卖盒子不会卖珍珠,过度包装是不好的。韩非说墨子的文章为什么那么朴素呢?就因为怕人家看了他的文章觉得很有文采,只顾欣赏文采而忘了思想内容。

所以墨子是故意不要文采,因为内容和形式在韩非看来,内容是有用的形式是没用的;既然我是实用主义者当然要重视这个有用的部分,那就是内容。为不妨碍内容我宁可牺牲形式。很显然韩非这是以功利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因为在韩非那里内容和形式是矛盾的,而在儒家那里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有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第十二》。

一个君子呀他有高尚品德高贵品质,你把这个高贵和高尚直接表现出来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讲礼仪?为什么要讲言谈举止?为什么要修饰自己,要讲文采,要冠楚楚,要彬彬有礼,要举止得,要这些东西呢?子贡说?哎呀,先生你怎么这样谈君子,驷马难追呀,你这话说出去了是收不回来的呀。子贡说:质犹文也,文犹质也,虎豹之(扩)犹犬羊之《论语颜渊第十二》。

什么意思,老虎,豹子和羊,区别在哪?都有皮也都有毛,但虎豹的毛是有花纹的,和羊的毛是没花纹的,如果你把虎皮豹皮,皮羊皮拿过来把毛都去掉,还有区别吗?没了,君子就像虎豹小人就像犬羊,君子如果没有自己的修饰没有自己的文采,那和小人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这是儒家的观点。韩非说内容和形式是矛盾的,内容和形式就像烧的煤炭和冰,做:冰炭不同器而久《韩非子显学》。

一个火的煤炭和一块冰能放在一个盒子里期共存吗?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冬天和夏天能在同一时间到来吗?不可能,所以内容和形式是矛盾的。这个问题我们不讨论是非。儒法两家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谁非我相信大家自己能判断。要问是韩非为什么要讲这个,是为了“反对儒家”,反对儒家维护的礼乐制度。韩非说什么呢?说礼乐就是形式,什么是内容呢?人人情人心,韩非说: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韩非子解老》。

礼乐是什么?礼乐是人人情人心的装饰,就像这个杯子,上面画些花纹它是装饰,杯子是质,上面的花纹是文。那一个东西为什么要装饰呢?韩非说因为这个东西不好,他说: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韩非子解老》。面讲过和氏璧,一块美玉,这样一块美玉上面要画花纹吗?需要吗?不需要。一颗非常好的珍珠上面还要再加东西吗?不需要。

所以一个最美好的东西它是不要装饰的。比方说一个青少女豆蔻年华,脸蛋自来宏最蠢也自来,需要脂抹需要化妆吗?不需要。七老八十了都是褶子得赶筷秃点,生海鲜要加佐料吗?那活蹦跳的虾我是不蘸酱油醋直接吃的,不新鲜的有点味了,辣子呀酱呀葱姜蒜呀加去炒,把那个味盖盖,所以但凡需要装饰的就说明这个东西的本质不好。

现在我们的人人情人心需要用礼乐来装饰,说明人人情人心不好了,以此韩非得出一个结论,儒家越是维护礼乐制度,越是认为礼乐制度不能少,越证明人是恶的,这是搬起儒家的石头砸儒家的。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这个逻辑是韩非的,说内容和形式不两立,这是韩非的逻辑,儒家没这个逻辑,儒家是统一的。正因为君子高贵所以它有文采,这是儒家的观点,所以儒家说越是需要礼乐越证明人是美好的,针锋相对,我们也不做裁判,而要问是韩非这个逻辑虽然是自己的,但这个思想却恰恰是受了一位儒家大师的影响。

就是荀子,韩非是荀子的学生,荀子名况也荀卿,也孙卿,是儒家最一位大师,他两个重要学生一个韩非一个李斯都是法家。这就怪了,一个儒家大师怎么出两个法家学生,这是为什么?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最一人,和面两个儒家大师孔子和孟子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对人问题的回答,

【画外音】荀子学问博大,曾担任过当时文化中心齐国“稷下学宫”的官,荀子的学说对世影响远,入选中学课本的劝学篇就出自《荀子》一书,作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荀子培养出了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大师,易中天授认为,这是源于荀子对人问题的探讨,那人究竟是什么?儒家人观点是什么样呢?

【正文】孔子是不谈人的,孟子呢不想谈但是谈了,为什么谈呢?应战。自从孔子提出仁这个概念就有了个问题,我们要提倡仁有没有人作基础呢,如果没这个,仁就不能成立了。这时有人出来战了,告子。告子什么人不清楚。据史料记载推测他比墨子小比孟子大。因为墨子的书里有他,他和孟子又有个辩论。告子是主张谈人的而且主张谈人的天

告子的说法生之谓,就是天生的就。孟子就说,你说天生的就骄杏,那生之谓,犹之谓与《孟子*告子》。是不是就是呢?告子说正是。孟子说好,的就是,那羽毛的和雪花的,雪花的玉的是一样吗?告子说正是。孟子说好,那这样子垢杏就是牛,牛就是人,不都骄杏吗?孟子这话什么意思?两层意思。

第一,你不要抽象谈人正如你不要抽象地谈。真正拿来看,羽毛的和雪花的是一样的吗?会看的知是不一样的;那雪的玉的是一样的吗?会看的也知是不一样的。抽象地谈没有什么意思。第二,你不要谈人的,你谈人的,人垢杏没有区别,垢杏和牛没有区别,牛和猪没有区别,那最我们是猪不如吗,不能这样谈。

但人这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不解决人问题德就没有基础,所以孟子还得谈。怎么谈?还是跟告子辩论。告子说:人的天就像杞柳,杞柳是一种皮柳,枝条可以拿来编筐。他说你的仁义就像是(音杯圈),这个地方学术界有争论不去管它,姑且把它说成是一个器皿,他说你把这个柳条拿来做一个,做一个器皿就是曲,所以仁义是曲的不能要。

孟子说不对,如果你顺着这个杞柳的天来做那就不是曲,比方说杞柳它本来就是弯圈的,你再把它做个弯圈那不算曲,如编筐,所以人当中如果有仁义的基础,那仁义就不是对人曲。那问题是我们人中有德基础吗?有还是没有,告子说没有,告子说人就像一样,一会往东流一会往西流,哪有什么规律呀?往哪留就往哪流。

所以人无分善恶就像流无分东西一样,孟子说是呀,流出去确实没有一定向东或一定向西,但没有上下吗?所有的都往下流呀,没有往上流的。同样人也是这样的,所有的人都是向善的,没有向恶的。孟子说:人无有不善,无有不下。人往高处走往低处流这才是规律呀。这样一讲就有问题了,既然人是向善的哪为什么会有恶呢?孟子说这是条件和环境造成的,就好比是一定往下流的,但有没有上山的,也有呀,你可以引上山呐,你把堵起来它不就往上了吗?人是向善的但你如果着他去做事他也会做。

但就他的本而言是向善的。所以孟子说:人之善也,犹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人是向善的,就像往下流一样。可以为善,乃所谓善矣《孟子*告子》。就是人是可以为善的。这个观点在学术界以一直被称之为人本善,很多人都讲这就证明孟子认为人本善,但也有一部分学者不赞成,认为孟子的观点应向善,我赞成一种观点。

我认为孟子的观点是人向善,是可能,就像可能往下流一样,人也可能向善,可以为善,是可以的,哪为什么可以呢?孟子说因为人有四种天恻隐之心;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

所以仁义礼智是每个人都有的,是人的社会。只要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就一定会有这四种社会,可以说是社会的本能。所以仁义礼智是每个人都固有的不是外部强加的。只不过我们经常不注意。孟子的话是夫思而已。我们没想人本其实是很善良的,一旦有机会这些善良就会表现出来。比方说这次的抗震救灾,我们人中的善全部都表现出来了,我们不忍心看见我们的灾民在那受苦受难,这就是恻隐之心。

是人人都有的。这是孟子的观点,人向善。它的作用是什么呢?解决了仁义德的人基础。一个德没有人作基础是站不住的。那现在孟子提出这个,它就有了一个基础了,但同时留下一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就有恻隐之心;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呢?你说是人就有,没有就不是人,那这个东西是从哪来的,你又不承认什么天,哪它从哪来的,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空,一个漏洞就只能由荀子来回答了。

【画外音】对于人善恶之辩历来争论颇多,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首句是“人之初,本善”这被世很多人认为是儒家“善论”的总结,但易中天授认为孟子的本意其实是人向善,这与人本善是有本区别的,在中国的传统认识中也有一种看法是认为荀子是主张“恶”的,那究竟荀子是否主张“恶论”,如果不是,荀子对人的看法又会是什么样?

【正文】荀子的办法是把人一分为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做伪。要讲清楚,荀子的伪不是伪装,不是虚伪的伪。是人为,你看这个字是一个人一个为,人为的就做伪,天生的就就是人的自然属,就是人作为物他也有的东西,就。伪呢,是人的社会属,就是人作为人才有的那些东西,然荀子说:人之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恶》。

就是人的那个天生的作为物也有的,那个自然的属是恶的。那为什么人会善呢?是因为有天的改造,就是伪,这个伪之别。荀子认为你必须把人这么一分为二。那荀子这句话又是引起误解的,很多人就看到人之恶马上说,荀子主张人本恶,错。荀子讲的很清楚,你要区别,伪只是人当中的一部分,何以见得,这要去看荀子的《王制》篇。

荀子把世界上的存在物分成四个等级,最低的一等骄毅火,今天是说法就是无机物;高一等的草木,今天话说就是植物了;再高一等的骄冻物,荀子的话骄侵受;最高一级是人。荀子说火的特点是什么呢?有气而无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无机物有物质无声音;植物的特点是什么呢?做草木有声而无知,有生命而没有知,没有心理;侵受的特点是什么呢?有知而无义,就是物有知有心理,没有德;人是有气、有生、有知、有义。

有物质有气,有生命有生,有知有知,有德有义。他说只有人是有物质,有生命,有知,有德,因此人最为天下贵,是世界上最高贵的。高贵在哪?德。很显然如果德不是人的组成部分,那人就不是人了。所以荀子怎么会认为人本恶?在荀子那里真正现人的应该是德呀,而且荀子还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他说人何以为人,人与物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原话是: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荀子*非相》。

他说人与物的区别难因为仅仅就是他双退直立,上不毛吗?它是反问句。回答很简单,不是嘛。是什么呢?德嘛。所以荀子非常了不起,荀子是先秦诸子当中最有科学头脑的,他这个判断可说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区分开生物学意义上人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把人科物和人区分开来。人科物的特点二足无毛,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有情有义。

他怎么会认为是人本恶呢?所以荀子的观点只能有恶。因为它的人是两部分组成,其中的社会这部分是善的,这伪,自然的那部分骄杏,那是恶。我认为这才是荀子观点的准确表述。现在的问题是这样区分人意义何在,意义就在为礼乐找到依据。儒家的学说它的核心范畴就是四个字:仁义礼乐。孔子仁义礼乐都讲,孔子之,孟子荀子各讲一半。

孟子着重讲仁义,荀子着重讲礼乐;孟子要为仁义找基础,他就主张人向善,人就是向善的,所以他就仁义嘛,荀子要为礼乐找据,他就要讲人有恶。那大家就会问了,为什么人有恶就要礼乐,荀子是这样讲的:人之为善者,为恶也《荀子*恶》。就是说人为什么要有礼乐,为什么要有德,是因为他的天,他的自然属,他的是恶的,如果不用社会去改造他,人就会物。

那我们就问了,物又怎么样呢?荀子说,人要是物你就活不下去了。为什么活不下去,因为我们人的的生存理是低于物的。他说你不如牛,人的气有牛大吗?走不若马,你有马跑的吗?我们还可以推论呀,你有鹰看得远吗?你有飞得高吗?你有鱼下得了吗?你有海豚游得吗?要讲生存能我们连兔子老鼠都不如,你跑不过它,它们遇到灾难还躲起来。

人有什么呢?人唯一能的就是能够组成社会。荀子的话做人能群,能结成一个群结成一个社会,所以牛呀马呀都为人所用,那人靠什么结成社会呢?第一靠分,就是把清楚,这就是秩序;第二靠义。这就是德,大家都讲德;第三是礼,因为直接表现德,维持秩序的就是礼;第四是乐,我们有了一个等级社会,有了一个秩序以,大家还要心情畅呀,这就靠乐。

所以礼乐是帮助人们组成社会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伪,而无伪则信不能自美,没有这样一个天的改造,人不可能好,不可能边悼德,所以非有礼乐不可,而且荀子还告诉我们,由于人的自然属是恶的,所以人不能自己改造自己,改造不了,谁来改造呢?圣人。如果有了天的改造,有了礼有了乐有了仁有了义,我们就能由一个本来很不好的,像物一样的那么一个存在物,成一个优秀的,全世界天底下最高贵的物种——人。

结果是什么呢?“之人可以为禹”什么之人”,就是普通人,路上随抓一个人,只要你仁义礼乐,你也可以得向大禹一样,这个就和孟子的观点一样了。孟子的说法是,人皆可为尧舜,所谓“六亿神州尽舜尧”就是从孟子这里化过来的,都可以成最优秀的人,因为我们能够改造自己。这就是荀子的观点或说是荀子的思想。现在的问题是这和韩非有什么关系,韩非又是怎样把荀子的这个说法成了他的说法呢?下集回答这个问题。

(24 / 38)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作者:易中天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否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