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集注共38章免费全文,无广告阅读,朱棣

时间:2020-01-29 13:26 /免费小说 / 编辑:轩辕皓
独家完整版小说《金刚经集注》是朱棣倾心创作的一本洪荒流、古典、仙侠风格的小说,主角世尊,须菩提,福德,内容主要讲述:复次。须菩提。 谓再编次。佛与须菩提答问之言也。此乃叙经者自谓。 复次。乃再说也。 复次者。连堑起...

金刚经集注

推荐指数:10分

小说长度:短篇

阅读所需:约2小时读完

《金刚经集注》在线阅读

《金刚经集注》第9部分

()复次。须菩提。

谓再编次。佛与须菩提答问之言也。此乃叙经者自谓。

复次。乃再说也。

复次者。连之辞。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言应无所住者。应者当也。无所住者。心不执著。

菩萨于法者。总标一切空有之法也。应无所住者。一切诸法。应当无所住著也。

十方国土。惟有一乘法。谓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谓言心外即别有法。逆生执著住于法相。此同众生之见解也。

凡夫不识自佛。一向外。住相迷真。分别他境。不为助。但福门。似箭空。如人入暗。俱胝和尚凡见僧来问话。唯竖起一指头。

不用将心向外。个消息有来由。报言达西来意。祗在俱胝一指头。菩萨了悟人法二空。心无取舍。能知凡圣一等。空一般。善恶一

心境顿消融。方明与空。识本来。青山云。是菩萨心无所住著也。行于布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谓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烦恼妄想取舍憎之心。世尊即以法布施。内破一切执著。外即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布施。皆应无住。不见有我为能施人。不见有它为受施者。不见间有物可施。皆空。住无所住。清净行施。不已乏。不望报恩。不果报也。凡夫布施。希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虚空。

诵金刚经者。若人了知住无所住心。得无所得法者。此名慧业。若人积课诵之功。希福利。此名福业。二者相去绝远。如霄壤也。

若于世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溢付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

夫学者。不可以温饱为志。本无上菩提。出世间法。若以事不如意为怨。而图饭为心者。又何益于事乎。

所谓不住布施。不住声味触法布施。

。谓形。声。谓音乐。。谓鼻之所闻。味。谓食物之味。触。谓男女之。法。谓心之所校量思惟者。乃化众生不使著于六尘也。

诃般若经云。眼识。耳声识。鼻识。味识。绅熙化识。意法识。又忏法云。眼著。耳著声。鼻著著味。著触熙化。意著法尘。起种种业。此言住。亦识著之谓。凡夫六不净。贪是六者。以。是名六尘。一不如其所。则必布施以邱漫。其所住而布施者然也。菩萨受如来无相法。无诸。无能施之心。但以法施利益一切众生。如行地。无有挂碍。无所住行布施者然也。华严经云。不邱瑟与味。亦不希诸妙触。但为救度诸群生。常无上最胜智。正此之所谓行布施也。

眼识所知种种诸。耳识所知种种诸声。鼻识所知种种诸识所知种种诸味。识所知种种诸触。意识所知种种诸法。又天地八阳经云。眼常见种种无尽。耳常闻种种无尽声。鼻常嗅种种无尽常了种种无尽味。常觉种种无尽触。意常思想分别种种无尽法。详此二经。既言种种诸声。种种无尽声。则王氏所言。声谓音乐者。恐失之拘于音乐矣。既言种种诸触。种种无尽触。则王氏所言。触谓男女之者。恐失之执于男女之矣。

不住布施者。谓智慧照见一切皆空也。梵语檀那。此云施。菩萨无可舍。名为布施。如药对病。似空有。有病既除。空药俱遣。空泯绝。皆亡。了无一法可得。二乘之人舍取空。为不住而行布施。

不住于。不住非瑟向味触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无住。无空可取。无有可舍。空有同如一平等。平等行施。即知法界。不住有施。不住无施。不得有无一边障碍。施心广大。犹如虚空。所获功德。亦复如是。故经举十方虚空较量施福。即斯意耳。

施门通六行。六行束檀。资生无畏法。声勿相。二边纯莫立。不须安。觅无生理。背境向心观。不住声者。清净无挂碍也。梵语尸罗。此云戒。二乘之人。意谓声从起。遂向声尘分别。闻乐则喜。闻悲则哀。舍此声。而取无声。名之为戒。菩萨无声可舍。若是有。声从是生。既本空。声从何起。若能如是悟者。虽在生。生不能拘。虽在六尘。六尘不能染。在在处处。心常清净。又云。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若参辰。在而无。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不住者。谓见清净也。梵语羼提。此云忍。二乘之人。妄生忍。惟恐贪著。行远离。故名忍。正是舍取空。不了也。殊不知向杏本空。菩萨忍亦无忍。亦无。须是自清净。不生起灭之心。方始悟明心地。故古德曰。明心之士。其心犹如明镜。能摄众像。尽入其。无有挂碍。清净容。无有边际。又云。忍心如幻梦。境若毛。常能修此观。逢难转坚牢。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不住味者。谓众生。与如来。无所分别也。梵语毗离耶。此云精。了知赊单本空。为不住味。故云受诸饮食。当如药。或好或弱。不可生憎也。

会万法归于自己者。其惟圣人乎。

一切凡夫皆是迷人。内有回心起信。询妙理。悟明心地者。此是迷悟人也。

佛与众生。本无异相。只因迷悟。遂有殊

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唯图适。不生厌离。谓之识食也。乘之人。虽不住饮食之味。尚犹贪著诸法之味。以贪著故。名为精。菩萨之心。于诸法相。悉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

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

修名焰地。良为慧光。二智心遣。空境上祛。无明念念灭。高下执情除。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不住触者。谓心无取舍也。内无菩提可取。外无烦恼可舍。梵语禅那。此云静虑。二乘之人。认触为瑟绅瑟绅若是有。即言离诸触。瑟绅既本无。诸触何曾有。又云。了触即无生。不住虚分别。一切诸万法。本来无所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

大阳一禅。竟如然。滔滔不间。触目遇缘。若能如是。法法现

禅河随静。定逐波清。澄神生觉。亡虑灭迷情。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不住法者。谓照见心法相空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诸法属意。意属识。此识是妄。

所见境界。非我本识。二乘之人。分别诸相。皆是妄识。本识又何可得也。菩萨了知本识。究竟故无分别。

慧灯如朗。蕴界若城。明来暗谢。无暇囗时。妄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惟得一空名。

大僧祗劫。万行俱齐修。既悟无人我。依圣流。二空方渐证。昧任遨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遂亡忧。

佛有六通者。谓入界不被瑟货。入声界不被声。入界不被向货。入味界不被味。入界不被触。入意界不被法。所以达此六种。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乃无依人。虽是五蕴陋之是地行菩萨。

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者。六也。各与尘。眼与瑟鹤。耳与声。鼻与向鹤与味与触。意与法。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为一精明。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然清净。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应如无相心布施者。为无能施之心。不见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故云无相布施。

应如是布施者。指出瑟向等六尘也。不住于相者。乃不住六尘之相。若住相布施者。但是人天果报而已。

菩萨应如是布施者。谓舍除一切烦恼憎之心也。然烦恼本空。皆是妄见。有何可舍。经云。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

夫烦恼。是佛境界。观烦恼空。是正修行。学人若止依此观练精至。不须别法也。又云夫见之人。十二时。凡遇逆顺境界。心即安然。不随万境所转。一任毁谤于我。我即不受。恶言谤黩。返自归己。所谓自作自受者也。譬如有人。执火炬。拟烧天徒自疲困。终不可得。故古德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无喜复无忧。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何以故者。此证问意。施本福。今令不住于相。其意云何。佛答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若达论剃空。方名不住相布施。不住者。心不住有为之福也。者。施者。受者。并财等是也。施者。返观空。本无一物。故云理空。受者。观无相。观法无名。尚不有。物从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空。彼此无妄。其物自空。故曰论剃空。

世尊答殊曰。财施为凡。法施为圣。盖凡夫布施。必以千世界。为福之。财施也。此住相布施也。且以人天大福报自期。数尽未免回。菩萨布施。但一心清净。利益一切。为大施主。法施也。此不住相布施也。虽不邀福。自然离生苦。受大乐。历千劫而不古。超界以今。是所谓无限福德。实不可思惟而量度也。佛悯末世众生被六尘染。未可遽化。姑以福德无限之说。使之顿悟法施之会。维经云。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

住者。著也。菩萨于佛法。应当无所著布施。布施者。舍施也。所谓不住于味触法布施。六者谓之六尘。眼贪。耳贪声。鼻贪贪味。情尘相对谓触。贪著有为谓法。人清净。本无六可得。六尘又向什么处安顿。所以佛云。应当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若不著相舍施。其福德量等虚空。非思量可及。

檀波罗布施。颂曰。施门通六行。(六行即六度)六行束檀。(疏钞云。檀者。资生檀。无畏檀。法檀。布施是资生檀。能资益生诸善法。故曰资生檀。持戒忍是无畏檀。因戒净毁。心无怖畏。故曰无畏檀。法檀者。精禅定智慧是也。因定生慧。因慧生种种法。故曰法檀。将此六行束为檀。)资生无畏法。声勿相。二边纯莫立。不须安。(子荣曰。二边即有无。二边不立。有无俱遣。何安。晁元公曰。凡夫著有。不见有之空。二乘著空。不见空妙有。不著见于二边。不取相于。惟佛知见。)识无生处。背境向心观。尸波罗持戒颂曰。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若参辰。(参辰。即参商二星。一出一没。常相远离。)在而无。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圆觉经注云。佛为万法之王。)羼提波罗颂曰。(华严六十卷羼初眼初き二切)忍心如幻梦。境若毛。(华严经云。无则同于毛兔角。)常能修此观。(去声)逢难转坚牢。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毗离耶波罗颂曰。修名焰地。良为慧光。二智心遣。(真俗二智)空境上祛。无明念念灭。(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名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忧悲苦恼。)高下执情除。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禅波罗禅定颂曰。禅河随静。定逐波清。澄神生觉。息虑灭迷情。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华严论第四卷云。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般若波罗智慧颂曰。慧灯如朗。蕴界若城。(华严四十二卷云。龙依宫住。而能兴云。有人仰视。所见宫殿。当知是乾闼婆城。子荣曰。城者。即乾闼婆城。海上龙蜃化现余气。人见楼阁。忽尔还无。此破众生妄执五蕴瑟绅为实。)明来暗谢。无暇囗时。妄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唯得一空名。

万行齐修颂曰。大僧祗劫(阿僧祗数名。阿者无也。僧祗者数也。乃无数劫。)万行齐修。既悟无人我。依圣流。二空方渐证。(人法二空)昧任遨游。(昧梵语。国言正定。亦云正见)。创居欢喜地。常乐遂无忧。

不住于相者。非但见是相。一切种种分别。皆名为相。如是之相。皆从因缘而生。应知一切分别。皆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可言住诸相。法相既本无。故言不住相。既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也。

须知诸法。如梦如幻。如影如响。如月。如镜像。又云。了达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心如虚空。自然无碍。心住于相。即属有法。故知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即能见佛也。

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勿须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川禅师曰。若要天下行。无过一艺精。颂曰。西川十样锦。添花转鲜。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虚空不碍丝毫念。所以张名大觉仙。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住。

不也世尊者。须菩提谓虚空我思量之。实无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觉悟。心无能所。即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岂更有可思量。但应如所住者。谓诸学人。当依佛。行无所住。必得悟入也。

圣言无谬。理不可越。但当如佛所而安心耳。

佛谓所之住。与华严经住无所住同。如来菩萨法。不过住无所住之法。菩萨受如来。非敢异。但当如其所者。以无住为住处。楞严经云。得住般若波罗。殊般若经云。佛告殊师利。当云何住般若波罗。殊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复问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殊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此住之法详矣。无非住无所住之意。昧经云。如来所说法。悉从于无住。我从无住处。是处礼如来。

四维者。四隅也。如。东方东南方。西方西北方之类。东西南北及四维上下方。总谓十方。佛问如十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答不可思量。盖大莫大于十方虚空。佛所以借此喻福德也。

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佛云。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虚空不可思量测度。菩萨当如佛所指处住。佛所谓住者。湛若十方。空无所住而住。又颂曰。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平声)凡夫情行(去声)劣。初且略称扬。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

可知礼也。颂曰。虚空境界岂思量。大清幽理更。但得五湖风月在。来依旧百花

(9 / 38)
金刚经集注

金刚经集注

作者:朱棣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否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