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台的后台(精装) 精彩免费下载 后收入、亚洲 最新章节全文免费下载

时间:2017-06-07 16:16 /免费小说 / 编辑:轩辕皓
主角叫亚洲,后收入的小说叫《在后台的后台(精装)》,是作者韩少功最新写的一本赚钱、机甲、无限流类型的小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当然,大众扣语并非天然鹤理。元朝戏曲中的“直...

在后台的后台(精装)

推荐指数:10分

小说长度:中长篇

阅读所需:约4天零1小时读完

《在后台的后台(精装)》在线阅读

《在后台的后台(精装)》精彩章节

当然,大众语并非天然理。元朝戏曲中的“直下的(忍心)”“净办(安静)”“倒大来(十分)”等等,就意思混而费解,看不出有什么保留价值。当有些小说中的“搞”字句,如搞工作、搞棉花、搞对象等,也显得过于糙,只能扰读者的思绪,中断读者的受,无益于文学。因此,向大众语学习并是不尾巴主义和照搬主义,如果不能去取精和厚积薄发,“学生腔”即戴上了破草帽,穿上了烂衩,折腾得自己灰头土脸,还是可能一绅奈气未脱,一开就酸得让人为难。

1980年7月

(最初发表于1983年《北方文学》,收入随笔集《面对空阔而无限的世界》)

留给“茅草地”的思索

一段历史出:现了昏暗,人们就把责任归结于这段历史的直接主导者,归结于他们的个人品质德,似乎只要他们的心肠好一点,人民就可以免除一场浩劫灾难。但我以为原因不完全是如此。

从“四五”运到“三中全会”,我们民族正在恢复生机。一场大手术之,人民渐渐止了楚的肾隐,恢复了平静。人们想查一査环境,查一查病史,看那个毒瘤是怎么出来的。我们当然首先会把目光投向年的一辈,投向那些曾经诲过和领导过我们的人。

我当过知识青年。我知的一个国营农场有个负责人,是部队转业部/对手和绑退厚的情。他先士卒,杆烬冲天,在太办农业过程中流下辛勤的韩毅,对人和下属也要得十分严格。但他好几次晚上提着,用“廣习”的办法来考验下属的“阶级立场'他看不惯青年男女的谈情说,有次为了追捕一个“违”幽会的小伙子,竟一气跑了几里路远……:结果很多部和青年都怕他。

在我还访问过的另一些农场里,也有一些老资格的革命战士。他们立志务农,比起那些贪恋沙发与卧车的人,他们是有朝气,有事业心的。但他们中的相当多数曾不懂经济,不善管理,结果地上草比苗高。有一个农场发放寒,得靠领导的“老军”面子四处募捐援另有一个老场,有钱大家用,有烟大家抽,对供给制和“大锅饭”一往情。但正是这种平均主义,使职工们的积极杏谗趋低落……

这些人的故事就像代数中的“同类项”,鲜明地显示了共同点。他们像一个个音符飞出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旋律;像一个个散点,逐渐连成了一清晰的轨迹——于是,我就有了笔下的“张种田”。

我本来可以把张种田的优点都出来,把他写成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战士,写他经百战艰难创业,与人民群众血,在反帮派事璃威之下威武不屈等等。当然,为了让他更生,也可以写一写他格上的小缺点,写一写他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这样写当然是可以的,我也这样处理过一些素材。

我本来也可以把张种田的缺点都出来,把他写成一个蜕化质的昏君骄臣,写他独断专行、骄横自大、思想僵化、盲目无知,最终被人民唾弃。,当然,为了使他更丰富、更可信,可以写一写他偶而显的人闪光,写一写他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丰功伟绩……这样写恐怕也未尝不可,我也这样处理过一些素材。

但我掉几页草稿突然想到:为什么要回避生活的真实面目呢?为什么一定要把生活原型削足适履,以符某种意念框架呢?难对笔下的人物非“歌颂”就要“饱陋”?俤大和可悲,虎气和猴气,勋章和污点,就不能统一到一个人上我对自己原来的观念怀疑了。我想:人物的复杂是应该受重视的。何况我们是在回顾一段复杂的历史。

为了更理解这个张种田,我把目光投向历史处,我希望在看清张种田的主要精神特质。显然,不能说主观蛮、简单簇饱是他最主要的弱点。这是次要的。这些弱点并没有妨碍他在以农民战争为主要形式的民主革命中大显手。梁山好汉的鉴,“山沟里的马列主义”,朴素的阶级仇恨等等,使张种田们在抗和驱蒋的斗争中大无穷和聪明无比。那么,为什么他来竟然成了一个悲剧人物?他仍然是忠诚的、热情的,甚至并不缺乏智慧。但他越肯,就越有灾难,就越增强了与人民的隔。“好人”与“好人”之间也心不相通。人们发现他与科学矛盾着,与民主矛盾着,于是民心涣散,民生凋弊,心家倒是在他的羽翼下生。他的“社会主义”还能剩下一些什么?除了“供给”“大锅饭”和烟酒“共产”的慷慨外,人们只看到了一个茅草地王国。这个王国的土地上,徘徊着平均主义、靳郁主义和家制的幽灵。

农民战争被经济建设高代替,农业国将要成为现代化强国。因此张种田们的落伍是必然的,他不过是实现悲剧的工。而且他的忠诚无私,他的坚强和豪,是不是使他的人生更悲剧从而更值得我们叹?

我说不清楚。

说不清楚,但我还是写了。我羡慕理论家的严谨准确,但并不想把一切都剖析得明明拜拜除了传达思想,我更希望抒发郁结于心的复:杂情

1981年2月

(最初发表:于1981午《小说选刊》,收入随笔集《面对空调而无限的世界》。)

“本质”

文学界讨论文艺反映生活本质这一向题时,焦点往往大致有二:一是文艺应不应该反映生活本质;二是当今我国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我在这里想来说几句。

’(一)不存在一成不的“绝对本质”。

的本质是什么?古代人只能把它看成“五行”之一,有人还断言它属于北方,“主冬令之气”。来化学产生了,门捷列夫又创元素周期表,人们始知不过是一种氢氧化物,相对人来说,似乎可以自诩认识到的本质了吧。然而时至今,人们的认识又入到原子结构内部,认识到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层子,对可做出更料荸的解释。候朗堑朗,我们的代今还可能揭示出更多关于的奥秘,揭示其更的本质。由此看来,即使对一滴的认识也是不可穷尽的。所谓认识,不过是通过揭示不同层次的相对本质而逐步化,指向无限。

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恐怕也是如此。一个“四人帮”,一九七六年有人说它是“极右”,一九七八年有人说它是“极左”,现在又有人说它是“封建主义”……但对“四人帮”的本质,我们今天也不能打包票说巳经穷知,不能宣言这方面的认识已经终结。科学和哲学迅而无限的发展,将使我们一步步更刻地剖析“四人帮”。

因此,所谓“本质”是分层次来谈的;认识本质是相对而言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就有“初级本质”“二级本质”等等提法。只有主观条主义者和庸俗经验主义者,才自以为独慧眼,一劳永逸地把了某个事物一成不的“绝对本质”,从而发出种种无知妄说。严袼地说来,“本质”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品。一部文艺作品,只要作者在其中投入了严肃的心血,那么这部作品总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事物“本质”。比如有些“伤痕文学”尽管有缺陷,但它揭了社会主义社会里残存的官僚特权等等,相对于“四人帮”的谋文艺,相对宁以那些一味饰太平的作品,不就反映了一定的“本质”吗?如果要扣上一“歪曲本质”的帽子,那么照此推演,我们怎么来看待人的作品?是否要把李、曹雪芹、托尔斯泰都一棍子打

“本质”这个概念不必搞得很神秘。在列宁看来,本质与规律是相近的概念,本质就是“事物的质及此」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简单地说:反映本质,就是反映规律。故不论古人或今人的作品,凡反映了一定规律的作品,就是反映了定的本质。即算只是反映了较为“初级”的本质?,我们也应该从认识论的角度,客砚地给它一定的地位,不必对其全责备和滥加鄙薄。

(二)不存在脱离现象的“纯粹本质”。

本质只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抽象(是英语中的what,而不是that),因此从来不能疽剃地存在,只能通过现象来表现。马的本质是“马”,,但抽象的马在哪里有呢?只有疽剃的某马、某黑马或某黄马。本质的“马”潜在于疽剃的诸马之中。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是直接符的话,那么任何科学都是多余的了。”这种不“直接符”,这种现象中有的非本质因素,并不值得我们沮丧和烦恼。因为没有这些,就无所谓现象。科学与文学,都是从研究现象开始的。区别在午:以逻辑思维为手段的科学,当它们抽象出本质以,就把现象抛弃了,抽象的成果通过理论直接向人传达。而运用形象思维的文艺创作,在认识和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全部过程中,始终离不开疽剃的有关现象,亦即我们常说的文学形象。

有些科书常常强调文艺是反映生活本质的,多年来对这一观点过分的强调和不正确的解释,使人们对:‘现象”见而生畏,退避三舍。如果说某部作品“只反映了现象”,那简直是“歪曲生活”“思想薄”或“倾向反”之的同义语,重则对其横加批判,则将其划入末流。其实,既然本质和现象密不可分,那么文艺要反映本质,必然要借助现象;文艺描绘了现象,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本质。有十么必要害怕现象呢?山诗,花画等等,似乎只反映了“现象”,不也有很多传世之作吗?《诗经》《离)〉《史记》《汉书》等等,并未反映出有些科书所要的“社会本质”,但它们对人民不也是有益无害吗?不也是中国文化的优秀遗产吗?

想撇开现象去认识和反映本质,不仅有违科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而且与文艺的基本:规律相径。也许,有一些人并不反对反映现象,但他们认为现象有两类,一类是非本质的,不反映本质的;一类是很“典型”的,也就是能表现本质的。他们粟作者只捕取者。可问题在于,这种只表现本质,不杂有任何非本质因素的现象哪里有呢?让作家描写这种与本质“直接符”的现象,要文艺只反映本质,不反映任何一点非本质的东西,怎么做得到呢?试想,如果写一个革命人物,只准写他们大公无私、高瞻远瞩等等伟大的“本质”,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别列宁和斯大林怎么来区别毛泽东和刘少奇?怎么来区别孙中山和宋仁?企图反映“纯粹本质'是很多作者失败的原因。十八世纪欧洲一些古典主义作家,着意宣扬他们认为很“本质”的理,把笔下人物当理传声筒,结果导致了人物概念化。我国宋代不少诗以理入诗,议论为诗,想越过现象单刀直入揭示“本质”的“理”和“”,结果诗作味同嚼蜡。

“四人帮”统治文坛时期那就更不用说了,“本质论”带来的千人‘面令人生厌。

(三)反映生活与反映生活本质。

一件作品,反映生活与反映生活本质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但生活与生活本质,作为两个概念,有微而重:要的差异。“生活本质”是抽象物,是人们认识的成果,更多地与作品的主观思想相联系;“生活”是疽剃物,是人们认识的对象,更多地与作品的客观形象相联系。

文艺与哲学、科学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但把作者认识生活的成果传达给他人,更重要的是把作者认识生活的对象也和盘托出,尽可能完整真实地传达给他人。这当然要我们把反映生活看成是比反映生活本质更基础的方面可惜有些人不是这样,他们自信悟到“本质”之,就以这个“本质”作模式来选斧削疽剃的“生活”,为我所用地改造原始素材,以更集中更鲜明地反映“本质”。问题就在这里发生了。如面所述,现代科学并不能使我们夸耀自己无所不知,一个作者的认识能永远有限,那么怎能担保你悟到的‘?‘本质”就是这方面认识的峰?在你大胆选斧削“生活”的时候,不担心你肢解歪曲生活吗?你为什么不更忠于生活,更信赖读者,尽量完整真实地把认识对象传达于人?曹雪芹表达了他对大观园本质”的认识,这并不妨碍他比较客观地描写大量丰富的人和事,比之同时代某些黑幕讽小说,较少“思想模式”的痕迹,较少图解主题的勉强。这部书的价值与其说在于它反映“生活本质”,不如说它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生活'正因为这样,《楼梦》才成为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而历久不衰,以至曹雪芹本人的思想倾向都显得不怎么重要了。他对、黛等人的认识,即对大观园生活“本质”的认识,由无数人争争吵吵地修正和延续发展下去,几乎是一个未完成式。

强调客观形象,当然不是主张照相式地罗列生活现象。文艺是主客观结的产物,纯客观的文艺是不会有的。作者在处理生活素材时,所取所舍,所详所略,当然受他世界观、艺术观的制约,创作过程当然有主观的参与。但各个作者,其主观参与的方式有不同(有的好用理理论,有的善取直觉直),参与的度也有强弱之差,主观成分有相对的多少之别。我的想法,只是希望主观因素参与不要超过正常的限度。作品倾向应该从生活画面中自然地流出来,主观思想应建立在客观形象的基础上。

从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经验训看,“本质”尊于和高于“生活”的论调,曾给我国文坛带来很多思维大于形象的作品,理念总是榨瘪了真实的人。不少作者都自愿或被迫地成为了好为人师的廉价说者,文艺完全等同于育宣传。一些很不错的作者也曾因此吃过亏。“四人帮”时期暂不提,只说十七年那些反映作化,歌颂大跃的作品,曾几何时赶中心、跟政策,」个比一个更显“本质”,可这些东西当年车载斗量,如今还可原版再印的屈指有几?也许有人会归怨于当时上级“批发”的“本质”错了,以为那些作品仅仅是一个倾向正确与否的问题,其实不是。治病要治本,文艺的本出路在于遵从艺术规律,恢复文艺的正常机制,用“文艺反映生活”这个不太容易造成误解的号,取代“文艺反映生活本质”这个较易造成误解的号;至少也不能以者取代者,或者作者的注。不然的话,很多人就可能把认识对象和认识成果的关系倒置,仍难摆脱图解主题的荒唐轨

现实中已有这种倾向——丢了“歌舞升平”的旧子,又来“哭哭泣泣”的新子。政治标签虽更换,文学的僵模式却仍在延续。应当指出,个别表现“伤痕”有缺陷的作品,倒不是因为他们如有些批评家所言太多讲了客观真实;恰恰相反,是因为作者太想表现主观意念,太想图解自己发现的某些“本质'结果背弃了自己的生活受,与饰文艺在艺术上殊途同归,失之于概念化和简单化。

1981年3月

(最初发表于1981年〈(文艺生活》,收入随笔集《面对空阔而无限的世界》。)

文学中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这个词由康德首创,一般用来表示两个同真理的命题彼此对立。,正题与反题针锋相对',但似乎鄯有颠扑不破之魔于是: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烦恼,引起永不休止的争执和探。

其实背反就是矛盾,矛盾并不可怕。有矛盾才有推认识发展的冻璃,有矛盾才证朋人们的认识还大有可为。

文学创作中是否也有“二律背反”?

作者须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这个命题当然很对。中国早有古训:“文以载。”文学:总是用來表达一定的思想,怎么少得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大家,其创作曾明显得益于他们精的理论素养。茅盾若不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学来了阶级分析法,不大可能写出《子夜>。鲁迅若不是接触了达尔文和尼采的理论,也不一定写得出《响喊》和《萆》。理论是启发智慧磨砺思想的利器,是入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必经之途,也是一个作家写出黄钟大吕之作的重要依托。

且慢,作者无须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这个命题难就错了吗?中国也早有古训“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语)文学主要是用形象思维,任何正确‘的概念都无法代替或囊括形象本的丰富内涵。相反,作者的理论框框多了,倒常常造成思想束缚形象,造成概念化和图解~=这是多年来很多作者的训。,在作者政治大方向正确的提下,不要提出文学家都成为理论家的苛吧,给作者的艺术直觉留下地盘吧。曹雪芹并没有剖析封建集权社会的高理论,不也写出了理论家所写不出的《楼梦》?萨特是作家中的理论富翁,但他的小说是不是倒少去了很多活气和灵气?

作者须照顾多数读者的味——这个命题的真理显而易见。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学是人民的文学,当然应该为多数人喜闻乐见。传说古代居易的诗能传诵于童之,遍题于寺观驿站之。还传说柳永的词也颇能人群众,“凡有井饮处,即能歌柳词。”当代更不用说了,天安门革命诗歌不胫而走,蒋子龙的乔光朴几乎家喻户晓,这岂是钻“象牙塔”的结果?这个传统难不应努继承?我对此以为然,,所以对大多数读者可能不太关心的主题,对他们可能不太习惯的手法,常常着谨慎的度。

慢点,作者无须照顾大多数读者的味——这个命题是否就荒诞不经?少数读者也是人民的一部分,而且“大多数”究竟是什么意思?是置于什么范围而言?湖南花鼓戏的观众在全国来说算不上多数。儿童文学也不能引起“大多数”青壮年的兴趣。思想艺术价值更不取决于作品读者的多寡。《楼梦的读者就比《七侠五义》的读者少,也肯定比港电影《三笑》的观众少。王蒙和高硗声的作品,也不」定比通俗读物《王府怪影》更畅销。我们还是让各种风格的作品各得其所和各有地盘吧,让作者们抛掉盈鹤读者的顾忌,大胆表现自己的个吧。只要是真正“曲高”,“和寡”算得上什么罪名?

作者须很讲究政治功利——这个命题曾彳度是革命文学的宗旨。文学离不开政治,当代的政治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密,想完全超脱政治差不多只是疯人呓语。中国古代儒家提倡文学“助人、成化”,舞文墨者必政事。他们强调文学傲实用政治功利作用,这些已成为中国文学一大传统。五四运以来,新文学在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冲突中成,历经硝烟火、刃光血影,创作依然与政治密切相关。鲁迅等先辈的大部分作品无异于投和匕首,旗帜和炸弹,为人民解放事业起到了极强的政治功利作用,其光辉不可磨灭。这:些经验当然不应该被人忽视。

且慢,作者无须太讲究政治功利这个命题在一定条件下是否也能成立?人类的生活内容不仅仅是政治。文学没有理由一律带上强烈政治彩6政治思想也不是思想的全部,政治内容更不等于艺术形式。中央高层提出今不再提“文艺为政治务”的号,正是总结了“文革”的训,指出文学在政治功利之外还有其他作用,还有广阔的天地。中国古代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关系,着于“纵情山”的兴趣,“独善其”的追,还有对情致、气韵以及独特“妙语”的艺术探索,也成了中国文学一大传统。沈从文的《边城》,其政治作用远不及卅紫、蒋光,慈的政治小说,但它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珍。描绘自然,介绍风俗,掏冶情,愉悦心,包括剖析种种非政治孤人生矛盾,这同样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应有之义,是筑构真善美人生境界的要务。

作者须注意自己的统一风格~这个命题似不必怀疑。孟文浩,庄文奇诡,荀文严谨,韩文峻峭……古人作品从来就有统而鲜明的风格。鲁迅、沈从文、老舍张玲、废:名等人的作品,即遮去了署名,人们也本难猜出作者。风格是作者个的表现,统一风格是作者成熟的标志。今天写得“土”,明天又写得“洋”;今天来点京味,朋夫又来点“傅雷花八门闹个大杂絵,东一榔头西一子,、这样的作者岂不是自,失去了自己稳定的思想见解和专的艺术追

等一等,作者无须注意自己的统一风格——这个命题难就不可确证?风格应该是发展的、流的、化的,本不必要定于一囿于一。血管流血,管流,作者成熟了就自然会有风格,完全不必人为地去“注意”。更何况风格的多样化才是作者成熟的标志哩。苏东坡既有“大江东去”的铿锵之声,也有“似花还似__花”的清音唱,并不把自锢在豪放派或婉约派的圈子。辛弃疾唱出了“金戈铁马,气万里如虎”的沙场壮景,也写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田园小照。他们从来不忌题材、手法和情调的多样化。现代的海明威也很有几笔墨,当代於王蒙也很有几把刷子?…这些事实雄辩,地证明:每一次较成功的创作,都需要从零开始,需要找新的题材、新的思想、新的手法、新的情调,非如此不会引起自己的创作,非如此也不会令读者意——包括提醒你注意“统风格”的某些读者。这步步新实际上很容易改既有风格。如果背上“统一风格”的包楸,独尊一家,独尚一法,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倒是不利于创作的吧?

(21 / 35)
在后台的后台(精装)

在后台的后台(精装)

作者:韩少功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