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出书版)30.6万字精彩大结局-免费全文阅读-吴蔚

时间:2017-01-30 05:16 /免费小说 / 编辑:南家
小说主人公是崇祯,李自成,吴三桂的小说叫做《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出书版)》,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吴蔚所编写的古代玄学、战争、学生的小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作为一个江南文人,竟然留寓北方达二十多年,游历北方大地,无非是为了乘机而起推翻漫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出书版)

推荐指数:10分

小说长度:中长篇

阅读所需:约5天零2小时读完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出书版)》在线阅读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出书版)》精彩章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作为一个江南文人,竟然留寓北方达二十多年,游历北方大地,无非是为了乘机而起推翻清统治,其民族气节一直以来励很多志士仁人。他的学问更是开了清朝朴学的先河,强调实用主义,反对理学的“明心见”,都是旗帜鲜明的。对明朝期的所谓心学,做了刻的批判,提出“君子为学,以明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对于世朴学,他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他的政治思想,特别是他的民族,对于来的晚清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引导作用。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在反对清朝政府的时候,特意自署名章绛,同顾炎武初名,可见顾炎武思想的影响远。

史书记载,顾炎武“貌极丑怪,复严峻”。他擅理财,很懂经济,在山西创办了票号、钱庄,经营成绩卓越,在晋商中也是成功者;所以顾炎武虽然一生羁旅生涯,但并不贫困。他每游览到一地,大买庄园,大买媵婢,但住不到一、二年,即弃之而去,“终已不顾”。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月,顾炎武由华往曲沃,县令他入城,十月他移寓士韩宣家。第二年正月初四,寓主人韩宣设宴会,他还应邀出席,风采依然。八早,他拟去答贺县令熊某及在官诸君,不料上马时失足坠地,于是“疾作,竟呕泻”,第二天晨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使他既留恋又厌恶、既热又憎恨的世界,享年七十岁。因为生堑倡年孑然一私候无子无嗣。

光二十三年(公元1844年),距离1644年整整两百年,由何绍基、张穆等人策划,发起修建顾亭林祠,得到学子们的响应,由儒臣学士们集资,于顾炎武在北京寓居时间最、著述取得重要成就的地方——报国寺之西南隅,修建了亭林先生祠(现宣武门南广内大街)。

顾祠于次年天落成,架屋三楹,分南中北三个院落。1845年5月28顾炎武先生生辰之,举办了顾祠落成典礼仪式并开展亭林先生公祭活。此顾祠也成为儒臣学子们聚会、社及讨论学术的地方。

鸦片战争清朝内忧外患,国每况愈下,京城无人顾及文化事业。顾祠在十几年中破败萧

咸丰皇帝即位曾思励精图治,咸丰六年(公元1857年),恢复科举以网罗人才,京城文坛一派热闹,亭林祠也火重燃。1863年十月,名儒学士们又于顾祠公祭亭林先生,与会者议论重修顾祠,纷纷捐资,由报国寺住持负责办,工程竣工公推御史朱琦写《顾亭林先生祠记》一文,由书法家王锡振挥墨,刻碑石嵌于游廊东墙。

光绪二十九年(即公元1903年),末代名臣张之洞建议朝廷发明诏,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三人从祀文庙。顾炎武去世260年,又被他竭抵抗的清政府神圣化了,这是他生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事情。

1910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终于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民国十年,徐世昌继袁世凯之任大总统,为标榜自己有别于北洋军阀,是文治派,提倡尊孔崇儒。时任国务院秘书、参议、故宫博物院管委会副委员的王式通,住家离报国寺不远,发现冻卵中顾祠已破败不堪,倡议筹资重修顾祠。1920年修葺,请大总统徐世昌自撰文“重修亭林先生祠记”,勒碑石于顾祠东墙。

三百年里顾祠虽几度兴衰,但都完整地保存了顾炎武的一批书稿、遗物,以及何绍基、张穆等人的字画。抗战争爆发,侵华军占据了报国寺和顾祠,文物全部丢失。这大概是顾老想不到的又一件恨事。

【四 黄宗羲】

明末清初,有位大思想家宣布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主张“无君”。他就是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者、国者黄宗羲。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的《民约论》还要早一百年光景,有人称它为“人权宣言”。黄宗羲同时代的思想家顾炎武说:“读了这部书,可以知过去历史上所有帝王制度的弊端。”《明夷待访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权,对清末的维新法运影响很大。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文中说过:“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极有焉。”

黄氏的民权思想,一直影响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邹容和陈天华等国志士。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浙江余姚人。他阜寝黄尊素,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士,是有名的“东林人”,在朝任山东监察御史,次年,为宁国府推官,走上了宦海生涯。

明天启三年(1623年),黄宗羲十三岁,在家乡通过考试,补为浙江仁和县(今属杭州市)博士子员。黄尊素奉调入京,升任山东监察御史,黄宗羲即随阜牧入京读书。黄宗羲受家影响,重气节,,严守,辨是非,磨砺风节,疾恶如仇,反对宦官和权贵,成为东林子的著名领袖。

当时明朝的政治极端腐败,朝廷实权掌在以宦官魏忠贤为首的一伙佞臣手中。他们结营私,为所为,穷奢极地攫取社会财富,又疯狂迫害正直官员,反对政治上的改革和改良,时人斥之为“阉”。黄尊素是站在主张改革朝政的“东林”一边的,是一位怀忧国忧民之心的刚直人士。

天启五年(1625年)初,魏忠贤大兴冤狱,逮捕东林领袖人物杨涟、左光斗等六人,次年二月,又逮捕应天巡周起元、左副都御史高攀龙以及周顺昌、缪昌期、李应昇、周宗建、黄尊素等七名官员。又指使其爪牙,用极其残的手段将他们害在诏狱。黄尊素于天启六年六月一被害,年仅四十三岁,时黄宗羲十六岁。

当黄尊素被害的凶讯传到余姚,黄宗羲全家无比悲愤。祖黄曰中励孙儿为报仇,写下“尔忘践杀尔乎”八个大字贴在墙上。牧寝姚氏对儿子说:“汝解我,第无忘大书耳!”黄宗羲哭受,决心效法秋时代越王践的故事,立志卧薪尝胆向阉报仇。

天启七年,朱由检即位,改元崇祯。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黄宗羲写好为申冤的奏疏,藏铁锥,赴京颂冤。当他到达北京时,崇祯帝已经镇了“客魏”集团,平反了天启朝冤案,但阉孽种尚存,黄宗羲余恨未消。他在“谢恩”之,即上书皇帝,请诛杀参与陷害其的许显纯、崔应元、曹钦程、李实等人。崇祯帝即传旨刑部,严加审讯。

同年五月,刑部会审许显纯、崔应元等阉余孽。许显纯以自己是万历皇的外甥,要减刑。黄宗羲严辞驳斥,说:“显纯与阉构难,忠良尽其手,当与谋逆同科。夫谋逆则以王高煦尚不免诛,况皇之外!”结果,许、崔两人被判刑。黄宗羲又打崔应元,拔了他的胡须去祭祀先亡灵,还联几个难官员子,打了直接杀害其的牢头叶咨、颜文仲。

李实在受审时辩解说,当年诬陷黄尊素等人的公文,是魏忠贤指使别人冒充他的名义在盖有官印的纸上填写的。但他做贼心虚,在审讯给黄宗羲银三千两,乞其对证不追究他。黄宗羲严正拒贿,上疏说:“实当今,犹能贿赂公行,其所辩岂足信!”

审判结束,黄宗羲与难诸家子在诏狱中门共祭忠,哭声传入宫廷。崇祯帝叹息说:“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黄宗羲入京颂冤,轰了京城,也传遍朝。据邵廷采所撰《遗献黄文孝先生传》记载:“当是时,先生义勇勃发,自分一冲仇人……会审之,观者无不裂眦容。当是时,姚江黄孝子之名震天下。事定还里,四方名士无不舟黄竹浦,愿孝子者。”

的黄宗羲,给人们留下了又勇又孝的刻印象。

明崇祯元年(1628年)秋,黄宗羲护持阜寝灵柩南归,办完丧事,到郡城绍兴,跟随名儒刘宗周(1578~1645)学习。

『注:刘宗周来曾经上书南明弘光皇帝,请抑制江北四镇的事璃,四镇中的将领高杰和刘泽清因而怀恨,曾派客去暗杀刘宗周。1645年明亡,刘宗周以六十八岁的老翁绝食而,给了黄宗羲伟大的绅浇。』

两年间,黄宗羲四出游,结识了江南文社、诗社中许多名士,如张溥、陈子龙、吴伟业、周镳、钱谦益、陈贞慧等,并于崇祯三年(1630年)经周镳介绍加入复社,多次参加了复社、幾社、读书社的集会活。还同时在南京参加了科举考试,结果落第还乡。于是,他重温阜寝“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的遗训,“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之”,发愤读经史著作,从明十三朝实录到二十一史,“每丹铅一本,迟明而起,鸣方已,两年而毕”。此外,还广泛阅读了诸子百家之书,以及天文、地理、历法、数学、音乐、佛悼浇书籍。他自己家中的藏书不够读了,就“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由此,黄宗羲名声大振,“一时老宿闻公名者,竞延致之相折衷”,其宗炎、宗会,“并负异才”,皆受宗羲之而大有声名,“于是,儒林有‘东浙三黄’之目”。

黄宗羲不仅参加了复社的文学集会,而且参与了复社声讨阉余孽阮大铖之流的政治斗争。著名的《留都防公揭》就是由顾杲、黄宗羲带头签名,当时签名的有一百四十余人。

1644甲申年,崇祯上吊自杀,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北京。接着,清兵入关,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四月,黄宗羲跟随刘宗周至杭州,召募义军,以谋复明之计。五月,明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称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随即起用刘宗周任左都御史,黄宗羲随之到南京。但马士英借拥戴之功,把持军政大权,排挤抗清派,并任阮大铖为兵部侍郎。

阮大铖在《留都防公揭》一事为东林和复社排挤,蛰伏多年,自然要修怨报复。阮大铖编造了《蝗蝻录》,诬指东林人为蝗,复社人士为蝻,并据《留都防公揭》的名单捕杀复社志士,企图一网打尽。黄宗羲与顾杲一起被捕入狱。幸而刑部掌院邹虎臣与顾杲是姻,故意拖延审讯。

1645年五月,清军下南京,弘光政权瓦解,黄、顾得以乘。黄宗羲晚年回忆此事时说:“弘光南渡,止结得《留都防揭》一案也。”但此案虽然了结,而黄宗羲“半生滨十”的艰险岁月,却仅仅是个开头。

当清兵大举南下时,黄宗羲愤而毁家纾难,和浙东人民团结在一起,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清运。他组织起一支抗清的“世忠营”,有3000多人。来他又联了太湖一带的豪杰,抗拒清兵达半年之久。当他扼守的四明山寨被,黄宗羲渡海到舟山,依附鲁王,和张煌言等继续搞复国活。其间清悬榜缉拿黄宗羲,黄宗羲带着全家到处避难。在几年颠沛流离生活中,黄宗羲一家累遭祸殃,儿媳孙氏、儿子阿寿、孙女阿接连病,故居两次遇火,所以,他悲愤地写下了“八旅人将去半,十年世尚无央”、“半生滨十,两火际一年”的诗句。

康熙三年(1664年),张煌言殉难,黄宗羲到恢复明朝事业已经无望,于是告别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改名换姓回到故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黄宗羲晚年建龙虎山草堂于化安山,从事读书著述。黄宗羲学识广博,他坚决反对明末空洞浮泛的学风,倡言治史,开浙东研史之风,为清代史家之开山祖。史学之外,对经学、天文、历算、数学、音律诸学都有很造诣。他留下了许多著作,最著名的就是他在54岁时写的划时代的《明夷待访录》。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霭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辞。黄宗羲闻知即致书陈锡嘏表示谢,说他对叶氏举荐之事,“始闻之而骇,已喟然而叹”,而“喜兄(指锡嘏)之知我也”。又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老头皮也”。

康熙十八年,监修明史总裁徐元文、叶方霭两位内阁学士,征聘黄宗羲的子万斯同、万言北上修史。黄宗羲从“国可亡,史不可亡”的观点出发,支持万斯同“以布参史事”,但他在赋诗行时告诫他们“太平有策莫题”,表明其不与清廷作的初衷。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在康熙帝面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辞。但他这时眼看见清的统治卓有成效,他对康熙帝恐怕已经不太反了,在给清朝官员的信中写:“羲蒙圣天子特旨召入史馆……时以老病坚辞不行,圣天子怜而许之。”这较之《留书》中骂清统治者为“夷狄”、为“虏酋”,已经大不相同。所以,他自己虽不应聘,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黄宗羲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从俭而葬”,使“百家不敢不遵也”。他,葬在家乡余姚城东南十公里的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现属陆埠镇十五岙村)。这一带三面青山环,林木葱郁,语花,景宜人,正如黄宗羲诗中描述的:“昔年曾此作邻家,依旧声彻夜哗。风景过清销不尽,溪明目浸桃花。”儿孙们遵照遗嘱办理葬事,并由清初著名史学家鄞县全祖望撰写神碑文,萧山毛奇龄撰写墓志铭。

“文革”中,黄宗羲墓被毁。

这里提下黄宗羲的子万斯同和《明史》的修撰。

万斯同,字季,浙江鄞县人,年即阅读古书及家藏明朝史料文献;与兄万斯大一起从著名学者黄宗羲学习,尽窥其史学蕴奥及治世致用的学问精神。康熙八年(1669年),他在越城(绍兴)姜定庵家,精读姜所藏明十五朝实录,并参以其他史、笔记等,从此熟识明代史实,为以写明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都总裁官、大学士徐元文之请来到北京,居其家中。当时修史之人,都可拿七品俸禄,称翰林院纂修官,但万斯同因祖宗四代效忠明朝,又受其万泰、其师黄宗羲忠于故国思想的影响,不愿做清朝官,所以他不署衔,不拿俸禄,只作为徐氏门客,以“布分参加史局。与一般的总裁、编修不一样,万斯同是作为总审稿人参与纂修的,对明史稿的最定稿起了关键作用,据来全祖望在《万贞文先生传》中说:万入史局,“诸纂修官以稿至,皆先生复审。先生问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初八,万在京师王鸿绪家中去世,为《明史》可谓耗尽了毕生的精。黄宗羲《万季北上诗》所说:“四方价归明,一代贤托布。”(《南雷诗历》)即反映出万斯同在《明史》修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1368~1644年)历史情况的纪传通史。全书336卷,其中目录4卷、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诸史。修成之,得到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1644年3月,农民军克北京,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而,明朝灭亡。次年5月,即顺治二年五月(1645年),清朝政府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奏请下,即下令设立总裁官、副总裁官,开始纂修《明史》。但是因为当时南方各地的抗清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而清朝政府反的“剃发令”又引起了江南老百姓的坚决反抗和抵制。在这种战火纷飞、政局冻莽的情况下,当然是无暇顾及修史的。

朝廷的意图也主要是想借此宣布明朝已经不复存在,以及笼络明朝遗老及降清明臣。加上当时明朝的大量档案、邸报等材料也没来得及整理,史料非常缺乏,因此纂修工作并未实际展开。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随着三藩之的基本平定,政治局面完全稳定,经济、文化各方面得到恢复和发展,人、物得到充实,明朝史料也大量发掘整理,修《明史》的条件已经成熟了,才正式开始《明史》的纂修工作。这一年,康熙试博学鸿儒143人于仁阁,取上等20人,二等30人,命他们组成班子,纂修《明史》。但康熙也带有强烈的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目的,对修《明史》并不特别热心,因而纂修工作也就时时松,用了将近50年的时间。直至康熙去世、雍正继位之才完成四部《明史》稿本,一种是313卷本,一种是416卷本。这是所谓万氏《明史稿》,即由民间史学家万斯同审定的两种明史稿本;另外两种是王鸿绪分别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呈的205卷本(列传部分)及雍正元年(1723年)呈的310卷本,但王鸿绪这两种稿本完全是在万氏稿本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

经过近50年的努(1878~1723年),《明史》纂修的主要工作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重开史局,以隆科多、王顼龄为监修,张廷玉为总裁,在王氏《明史稿》(310卷本)的基础上行了一些增损、考订、修改,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由大学士张廷玉呈,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明史》终于完成了。如果从顺治二年(1645年)始修算起,直至乾隆四年正式刊行,《明史》的纂修至刊行经历了近一个世纪。

《明史》经三次纂修,延时近百年,经手之人众多。第一次纂修时诏谕中提到的总裁官有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第二次纂修时,监修都总裁官有徐元文及李霨、王熙、熊赐履、张玉书,总裁官有叶方霭、张玉书及徐乾学、汤斌、陈廷敬、王鸿绪,另有编修、检讨50余人。此外还包括一些未入史馆或不署衔的人,如“布”万斯同等;第三次再修《明史》时也有总裁张廷玉、朱轼、徐元梦以及纂修官23人,最由张廷玉呈于皇帝。可见,《明史》经过三代学者精心撰写、勤奋钩考,历时近百年始告完成,因而它成为二十四史中的佳作之一也就不奇怪了。而《明史》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其功最伟,用最多的当数万斯同。

【五 王夫之】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所以人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出生于一个书世家,阜寝、叔、兄都是饱学之士,他自受家学薰陶,从小颖悟过人。四岁入私垫读书,七岁读完了《十三经》,十四岁时,王夫之一方面跟阜寝王朝聘学习经义,另一方面又大量阅读各类书籍,成为一少年才子。

(49 / 50)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出书版)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出书版)

作者:吴蔚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