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唐·长恨歌(出书版)最新章节 蒙曼 小说txt下载

时间:2016-10-04 02:41 /免费小说 / 编辑:小郭
独家完整版小说《蒙曼说唐·长恨歌(出书版)》由蒙曼倾心创作的一本古代史学研究、三国、职场类小说,本小说的主角江蒙曼江怜梦,书中主要讲述了:div> 倡恨歌之开元盛世(八)封禅大典 画外音: 唐玄宗在三十岁时,成为了一个大权独揽的皇帝,...

蒙曼说唐·长恨歌(出书版)

推荐指数:10分

小说长度:中长篇

阅读所需:约6天零2小时读完

《蒙曼说唐·长恨歌(出书版)》在线阅读

《蒙曼说唐·长恨歌(出书版)》精彩章节

div>

恨歌之开元盛世(八)封禅大典

画外音:

唐玄宗在三十岁时,成为了一个大权独揽的皇帝,当他四十岁的时候,开元盛世的画卷已经在他的领导之下徐徐展开。唐玄宗十多年殚精竭虑的绷状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是享受胜利成果的时候了,把国家治理成这个样子很不容易,他得给自己一个说法,也让天下人只有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眼看着唐玄宗已经入了志得意的状,一些洞察皇帝心思的大臣们起了脑筋,那么这些大臣都是谁呢?他们会怎样说辞呢?

蒙曼:

其实在唐玄宗开元初期的时候就有大臣拍他马巴结他,撺掇他去封禅,可是那时候唐玄宗还在艰苦创业阶段,励精图治哪有那工夫,哪有闲情逸致,哪有闲钱去摆这个排场,所以当时他是一拒绝了。可是现在呢?到他自己主想要封禅了,那大臣能不能会他这番苦心呢?有一个大臣会到了,谁?张说。张说他当时已经是首席宰相了,是百官的头。在他的推之下唐朝的军事、政治、文行了大的改革,而且改革非常成功。德君行这不是张说的毕业追吗?现在梦想已经成现实了,对于张说来讲这什么?这也人生丰收时节。而且我们说张说是文人的领袖,是丽正书院来的集贤殿书院的领导,唐玄宗还让他负责修国史,这就使得张说的历史意识特别强。他就在想,我这个丰功伟绩怎么才能够彪炳史册呢?怎么样才能让人们永远纪念,永远怀念呢?也只有封禅,因为对一个文臣,一个史臣来讲,封禅也是最难得的一个经历,也是一个项最大的荣耀。当年汉武帝封禅的时候,司马迁的阜寝司马谈不是当太史令吗?就因为没有能够去参与封禅,不是活活给气了吗?对于史臣来讲封禅是天大的一件事,张说从自己这个角度来讲,他也想撺掇皇帝去封禅,这等于君臣两个想到一块儿去了。那我们说君臣两个人想到一块儿那不就好办了,两个人一商量该怎么办怎么办不就得了嘛。在开元十二年的十一月,张说就开始安排文武百官来请愿来了,文武百官怎么请愿的,他们说皇帝,“英威迈于百王,至德加于四海。”说皇帝的英武威风比以的帝王都强,而且皇帝的大恩大德已经泽及四海之内。换句话说,皇帝你足够有资格封禅了,另外大臣们还讲,说我们不知修了几辈子的福分才能够生在现在这样的时代,您也让我们参与一回盛世吧。说得很恳切,让皇帝封禅。那咱们说唐玄宗应该什么反应,又是一点悬念没有,他得拒绝,三让而受之,这是老传统,这是政治礼仪。所以唐玄宗就拒绝了,当然唐玄宗为什么拒绝,张说这儿知得非常清楚,所以不屈不挠,接着劝。就在文武百官请愿之,张说和源乾曜这两个宰相又接连三天上疏,请皇帝顺应天意民心来举行这样一场封禅大典。

那么宰相也上疏了,给皇帝戴得帽子,三次一比一高了,民间也得有反应。这时候大批的文士和儒生就开始献诗献赋,等于说表达人民心声,那这样一看各个层次的人都给发起来了,唐玄宗觉得这事差不多了,终于表了,说既然你们都想让我封禅,那我就勉为其难去封禅一次吧。时间就定在开元十三年的十一月份,封禅的诏令就发布了。

画外音:

封禅是一种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这种仪式是源于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的儒士们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该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向天下人彰显国声,封禅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都非常向往的一件事。但由于各种原因,行过封禅的中国封建帝王屈指可数。封禅是一件及其复杂的仪式,对于当时的唐王朝来说也不例外,如果封禅对于大唐王朝来讲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

蒙曼:

诏令一发封禅这事就算是定下来了,可是要把这诏令成现实,那可又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了,怎么不简单?因为要承办这样一场大的典礼,一定要先行解决三个问题,哪三个问题。第一个财政问题,第二个礼仪问题,第三个安全问题,都很重要。那我们先看财政问题,财政问题差不多可以说是一个首要问题,但是在当时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个很难办到的事情。因为经过唐玄宗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嘛,唐朝的国库已经是堆了东西了,国家不差钱,这是第一件事,不难。

那有些人可能说了,第二个事情礼仪问题那不就更不难了吗?唐玄宗之不都已经有两次封禅的经验了吗?武则天也封禅过,唐高宗也封禅过,按一个替换键直接把他们的礼仪给移植过来不就得了吗?话还真不能这样说,礼仪问题没有那么容易解决,为什么呀?因为我们一定要知,在唐高宗封禅的那一次,武则天的影响已经很大了,所以在那一次封禅的时候她是充当亚献的。把一个本来很庄严肃穆的仪式搞得莺歌燕舞,那不是当时都让大臣笑掉大牙吗?这样的事情你怎么能够效仿呢?再说武则天自己那次封禅更不行了,武则天且不要说她封禅的地方是在嵩山,不是在泰山不正统,就说她这个人吧,就更不正统了,一个女皇帝你也搞封禅,这不纯粹是异端吗?这是绝不能效法的。所以那两次的礼仪不能够完全借用,当然你说完全不一样那也不可能,总之要有取舍。那要有取舍由谁来行这个取舍呢?我们刚才说了,张说,张说是文人领袖嘛,是礼仪专家嘛,唐玄宗就把这个事情给张说办了,这时候我们就能看出丽正书院,集贤殿书院的好处了,集思广益。张说就在这儿组织者帮学士行研讨,研讨了多久呢?差不多研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到开元十三年的十月份把这个礼仪方案最给敲定了。那么这一次封禅泰山的礼仪和唐高宗那次相比它有什么重大不同呢?最重大的不同是在禅礼这儿。我们知封禅封禅是分为封礼就是祭天,禅礼就是祭地。祭天那部分差不多可以,但是祭地这部分要行大的改造。怎么改造

我们知在唐高宗那时候祭祀地,祭土地的时候陪位,陪祭的是谁?那是唐高宗的牧寝倡孙文德皇,那是依据男祖先天,女祖先地这个原则来的。所以陪着接受祭祀的是唐高宗的牧寝,正因为陪位的是一个女祖先,所以不是才被武则天钻了空子,说既然接受祭祀的是女,这个献上祭品的也得是女,所以她不是才担任了亚献吗?这一次祭地绝对不能再这样搞了,不能这样搞这个禅礼究竟怎么规定?这次张说在这里写出来了,这次在禅礼过程中陪位的不是唐玄宗的牧寝,而是唐玄宗的阜寝,唐睿宗。那大伙儿可能奇怪了,唐睿宗陪着祭地,谁祭天?祭天的时候哪个人哪个祖先陪位?很容易解决,唐高祖李渊,李渊是开国皇帝,由他来天,而睿宗那是阜寝,由他来地,这不也可以吗?等于说,对于皇帝而言,高天厚地之恩都来自于自己的男祖宗,女祖宗没事了。那既然不再祭祀女祖宗了,当然也就不需要女再来参与这个祭祀了。那不需要女来参与祭祀,到底是谁在那儿祭呢?首献没有任何争议,是唐玄宗本人。亚献呢?亚献当时安排的是唐玄宗的堂兄李守礼,这个我们讲过,那终献是谁呀?终献是唐玄宗的大唐睿宗嫡子李成器,当时已经改名李宪了。做了这样一番修正,那大家多张说做这样一番调整它有什么 第一个意义很清楚,那就是继续清除武则天以来宫廷女对于政治的强烈扰,这也是开元年间的一个基本政治思路,没有问题,这里不让任何女参加,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是什么呢?第二个意义就是强调了李唐皇室的精诚团结,你看亚献的李守礼那是什么人那?那是唐高宗的孙哪,终献的李成器当时李宪那是什么人?是唐睿宗的嫡子,这两个人份都很特殊,所以当年都曾经是唐玄宗当皇帝的有竞争对手,唐玄宗没少防范过他们,可是现在时过境迁,他打算通过这次典礼展现一下对这两个人份的尊重。所以这次这样的人事安排也算是对于李成器和李守礼的一个安,一个代,也算是对于李唐皇室的一种正面育,大家要密团结在皇帝周围,皇帝不会亏待人家。

那礼仪问题经过张说的这么一番苦心安排又解决了,接下来第三个要解决的事情就是安全问题了,安全总是很重要的。那么安全问题当时指向是什么呢?

画外音:

由于封禅活的复杂和神圣,宰相张说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去了,当时的财政状况良好,大唐王朝在唐玄宗的领导之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是经济繁荣,举办封禅大典应该不成问题。但蒙曼老师认为财政之外更大的问题是安全,那么这里的安全指的是什么呢?

蒙曼:

他不是说害怕有客,这还是小问题。当时唐朝主要害怕的是什么呢?害怕在封禅的过程中皇帝也出来了,大臣也出来了,都在路上,都不在首都待着有外敌入侵。害怕那些老对手像突厥,契丹,奚,害怕这些民族趁入侵,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张说当时就找到兵部去了,跟他们协商,要不咱们临时增派一些兵到边疆区,严防守,把他们堵在国门之外。

当时兵部有一个郎中,五品官,裴光,一听张说这么说他就笑了,他说封禅是什么?封禅不是告成功于天地吗?那什么成功?成功不就是国家富强,四夷宾吗?现在你一方面说要封禅,一方面你又如此的害怕少数民族,这不是笑话吗?封禅的意义都没有了。张说很恼火呀,他说你说不这样办?怎么办?裴光说很简单呀,你发现没有,在所有的少数民族之中,突厥是一个头,只要突厥不闹事,其他的民族都看突厥的脸行事,突厥不闹他们也不会闹,所以只要让突厥安定就可以了。张说说你说的没错,这个理谁都懂,可是怎么样才能让突厥这时候不起义,老老实实在自己的疆域上呆着呢?裴光说这也很简单,突厥一直有一个愿望和我们大唐和,可是朝廷出于种种考虑,一直没有答应过他们的请,这时候呢,我觉得不妨派一个使者到突厥那儿去暗示他,只要参加封禅和就有希望。那么突厥怀着希望肯定会同意派人来参加这个封禅大典,那么他们人来了不就是人质嘛。有人质在我们手里我们威胁着他们,再有和的希望在那儿吊着他们,幽货着他们,他们肯定老实,就不会闹事。突厥不闹,那其他民族一跟风也不闹。再说了,如果突厥派人来参与封禅陪同封禅的话,其他的民族肯定也会跟风也会派出自己的人来跟着皇帝陛下一块儿去封禅,那我们就等于同时抓住了N个人质,这样边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们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张说一听行,这裴光别看官不大,但是很有头脑,那就这么办吧。就派了一个使者到突厥去了,果然,一见到这个使者,突厥第一个事情说的就是和问题,,使者一听突厥人上钩了,很高兴,说这样吧,这个事情我是一定回去会向皇帝陛下汇报的,把突厥这个意思我会讲清楚。但是呢?我建议咱们突厥也不妨派一个重臣去随同皇帝陛下封禅,那不就给皇帝陛下留下一个好印象,而且沿途也可以自商量一下这件事。突厥一听,和有门非常高兴,马上就表了,我们一定会派人追随皇帝陛下封禅的。那其他民族一看,连突厥都来共襄盛典来了,那就更不敢怠慢了,或者是王自出马,或者是王子,或者是重臣,或者是使者,反正争先恐随同封禅。这样一来,唐朝不费一兵一卒安全问题解决了。

眼看着这三大问题都解决了,算是万事俱备了,开元十三年的十月十一,这个封禅活就正式开始了。

画外音:

经过宰相张说等人的积极工作,唐玄宗封禅的各种问题都刃而解,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封禅大典就要正式开始了,随着历史的远去,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当时封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了。那么蒙曼老师通过史书的记载会给我们描摹一个什么样的封禅大典呢?

蒙曼:

开元十三年的十月十一,这个封禅活就正式开始了,当然开始还不是说要直接封禅,得走,先从洛阳要走到泰山去,所以就从10月11开始,玄宗就率领着文武百官,皇国戚,儒生文士,四夷酋,还有,暹罗,大食等等,这些周边国家的王、王子、使者等等很多人,从洛阳出发浩浩莽莽就直奔泰山而去了。那这个场面非常大,仅仅是勤供应部队就延了好几百里。一路上是彩旗招展,鼓乐喧天,天已经相当热闹了。到了傍晚你看吧,更热闹了,都搭起帐篷来准备宿营了,这么多人的帐篷搭了多大的范围呢?方圆几十里都是封禅的帐篷。那人热闹马也热闹,当时有几万匹马随同封禅,场面非常浩大,让人叹为观止。

那大队人马在路上走了将近一个月,二十几天,到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初六终于来到了泰山下,准备登山了。那大家问是不是这些人都登上去,那可不成,那把泰山塌了,人太多了,太挤了,不行。怎么办呢?唐玄宗说了,神仙都好清静,所以大伙儿别都上去了,就我皇帝,还有宰相,还有王们,就是主要是王子还有兄这些人上去就可以了,其他人走了这么一路辛苦的了,在山下等着吧。皇帝就率领这些随人员去登山了。那么爬过泰山的朋友都知,泰山也是一个很险峻的山,那不是说上去就上去了,不是五分钟就吊上去了没这回事。所以要慢慢地走,张说就有安排了,说第一天就先爬上去,别搞任何仪式,爬上去之在山宿营,到第二天再举行正式的仪式。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一直到这个时候整个封禅过程还是相当顺当的,什么事都没出。可是就在登上山,安上帐篷宿营的时候,出事了,出什么事了?下雨了,可别以为下雨是小事,咱们今天也是一样,搞大的典礼最害怕就是天气,而且那时候是什么概念?是农历11月份天很凉了,凄风冷雨,卫士们都冻得瑟瑟发痘钟,天气不好也不光是说影响绅剃,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封禅本来是祭天的,你在那儿祭天老天这时候下雨了,这个不好看,面子上都觉得过不去。怎么办呢?唐玄宗和张说君臣都着急,可是着急这时候谁也不敢说人定胜天,就只有在那儿祈老天爷开恩吧,开恩吧。两个人其实不光是他们两个人,所有人都在那儿祈祷,那么老天爷到底开恩没有?老天爷还真开恩了,眼看着就要到黎明了,到清晨了,居然这雨就了,而且太阳就出来了,天清气,一下子唐玄宗和张说两个人高兴了,这是意外之喜。唐玄宗赶登上祭坛焚柴展礼,就是燃起了祭天的大火。那么一看大火在山上熊熊燃烧,泰山底下那几万个在那儿等候的人就发出一阵欢呼,都喊万岁,声震天地。

那么这时候唐玄宗也是非常几冻,他就对张说讲,说国家能治理成这个样子,今天我能在这里封禅,全靠宰相的辅佐,希望我们君臣之间能够永远像今天这样。那么张说听皇帝这样讲,他也非常几冻,他说陛下,您看昨天夜里还是浓密布,缅缅,到了今天早晨已经是云开出,天清气朗了,这是什么?这真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这是千载难逢的奇迹,希望陛下能够记住上天对您的眷顾,能够慎终如始,如此则天下幸甚。眼看着玄宗和张说君臣说得都这么人,旁边又是一片欢呼声。那到这个时候祭天这个仪式结束了,结束了之,皇帝率领大队人马又下到了泰山下,嘛去呢?还得再到社首山去举行禅礼,就是祭地的仪式。那么禅礼呢?就像我们说的那样,排除了女扰了,完成得也很顺利。那到了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十二那天,封禅的主就算是基本结束了,这一天皇帝在临时搭成的帐殿,也就是帐篷做的大殿里头接见中央文武百官,地方史,儒生文士代表以及几十个民族和国家的首领使节,接受他们的朝觐,那真是空的国际盛会。

画外音:

在史书的记载中,唐玄宗的这个封禅大典可谓规模巨大,盛况空,呈现出开元盛世的伟大画卷。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通过这次封禅现了出来,但是在这次封禅的背,蒙曼老师认为,它也预示着另外一种危机,那么这个危机是什么呢?

蒙曼:

这次封禅可比唐高宗那时候规模又大多了,但是除了慨一下规模大,场面宏大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两点内容,注意哪两点呢?第一点,这也是开元中期,唐玄宗走上好大喜功之路的一个突出标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是从开元十二年就作出决定要封禅的,这个封禅活光筹备就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路上走又走了差不多一个月,真正的典礼用了一个多星期,这得耗费多少的人、物,财璃钟。唐玄宗,从皇帝到最普通士兵一共参与典礼的应该是几万人,可是给他们提供务的那就不是几万人了,而是几十万人,几百万人了。唐玄宗不是从洛阳走到泰山去的吗?在回程的路上,他都没有原路返回,他换了一条路了,为什么?再富庶的地方也经不起如此短时间内两次折腾,我们不是讲嘛,光帐篷就摆开好几十里,那周围的人民能不受影响吗?可是有人也会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举行大规模的典礼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凝聚民心,提高国际地位,是不是这样呢?是。我们承认,光是一次封禅绝不能就说唐玄宗走上好大喜功之路了,关键是封禅不是一个单独的活,还有续呢?就从封禅活开始慢慢的这样大规模的活就多起来了,一个接着一个了。

举一个例子,开元十七年,也就是唐玄宗封禅四年之,这一年八月初五,唐玄宗的生到了,怎么庆祝?我们都知,唐玄宗当皇帝之是住在那个安城兴庆坊的五王宅,跟兄一块儿住。来当了皇帝了,这兴庆坊就改兴庆宫了,这一天就在兴竞宫大摆酒宴,文武百官都到这儿来给皇帝祝贺生来了。那么载歌载舞酒酣耳热之呢,当时张说和源乾曜两个人就率领文武百官给唐玄宗跪下了,说陛下,四十四年的今天祥光绕室,圣人诞生,要是没有您在那一刻的诞生,怎么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呢?我们请您把这个生八月初五定成全国的节,普天同庆。大家说,唐玄宗面对这样的请,应该怎么表现呢?应该拒绝吧?没有,唐玄宗这一次连这样的客气都不要了,他当即就漫扣答应下来了,说好,朝同庆这是好事,就这么办吧。那么从此之八月初五就真的定成了全国的法定假了,做千秋节,来又改名节。那么天节这一天全国都要放假三天,每个村子都要摆寿酒来替皇上祝寿,可是这么大的一个节光享乐不行,皇帝过生别人总得有所表示,讼讼礼,怎么礼?当时连这样的节问题都规定好了,文武百官给皇帝什么呢?万岁寿酒。王公贵戚什么呀?金镜绶带,就是镜子和绶带。老百姓什么呀?老百姓也见不到皇帝,所以也没法礼,但是还是讲了,老百姓在这一天都要准备用丝做的承囊,表明全国人民都承受着唐玄宗的雨之恩。你看这是什么样的场面呀?要知,在中国古代所有的节都是按照时令来设计的,把皇帝的生居然就造成一个节,这唐玄宗可是开天辟地头一份。这足以表明他讲排场,好大喜功了吧。

所以我们说从封禅泰山开始,唐玄宗君臣逐渐骄傲起来了,越来越喜欢排场,越来越喜欢享乐,越来越好大喜功了,这是我们要知的第一个问题。

但是呢?尽管好大喜功了,尽管奢侈享乐的倾向出现了,但是在这个时候玄宗还是比较清醒,比较关心民生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他还是关心民生的,怎么关心?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这个封禅泰山有一个传统仪式,就是要把一个玉牒,就是写着祭祀文的玉牒给放石室,就是石头造的屋子里头,用这种方式来传达皇帝对上天的祈。那么按照传统这个玉牒上写的是什么文字,是密不示人,绝对不公开。皇帝写上去然悄悄的放在那个石头屋子里就得了。可是这一次呢?唐玄宗就问了一句,说以往的玉牒上的文字都密不示人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的吏部侍郎贺知章嘛,他就对皇帝讲说一般这个玉牒文上写的都是皇帝的私人请,比方说请上天让他生不老,让他当神仙,都是这样不方公开的内容,所以以往这个玉牒从来不公开。玄宗说是这样,那我这次没写这些私人内容,没什么不方公开的,还是公开一下吧,让文武百官都知,就让人宣读了一下这个玉牒上的文字,那么他到底写的是什么呢?我给大家读面的几句,“恭承大,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注意他是把结句结到了“苍生”这儿,结到了老百姓这儿。那么这个祭祀文,这个玉牒文境界高不高?还是比较高的,高不高真的是要比一比才知。我们拿他跟武则天封禅嵩山的那个东西一比就知了,武则天封禅那个玉牒没有留下来,但是金简留下来了,金简和玉牒的这质是一样的,金简上写的是什么呀?写的是“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悼倡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气三官九府,除武照罪名。”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呀,这全是个人私利方面的请邱钟。请除罪,请邱倡生不老。

那跟唐玄宗为苍生祈福一比,这个境界不就出来了嘛,那么唐玄宗开元年间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不就是因为唐玄宗心里还是装着老百姓的吗?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例子。再举一个例子,玄宗不是从泰山要返回洛阳,途径宋州,就是现在河南商丘那一带,在宋州他就找了一家酒楼,当然是当地政府安排的一家酒楼,宴请随员。那么宋州史名字做寇泚,当时也在座。那么饭菜吃上之,唐玄宗就跟张说说话了,他跟张说讲过去我也是经常派使者到地方去了解吏治情况,了解谁是好官谁是官,现在我一看我得到的信息都不大实在,这次我自走了一通,我可是发现了几个好官,谁是好官呢?第一个提出表扬的是怀州史王丘,为什么要表扬他呢?这个人除了基本的物资之外,任何东西没有孝敬给我,他不愿意把额外的东西给我来我对他有好印象,这是个好人。第二个要表扬的是魏州史崔沔,为什么表扬他呢?他给我提供的帐篷都是朴实无华的,上面任何装饰都没有,我明他的意思,他是想让我尽量俭朴一点,我也领他这番好意,我觉得他也是个好官。第三个要表扬的是济州史裴耀卿,这个人没给我孝敬别的东西,他给我献了一个表,就是一篇文章了,表文里他说封禅不能扰民,扰民就不封禅,这个意思我也记在心里了,时时提醒自己现在这个表文我还带在边呢,我以还会用它来提醒自己,这是三个人了。第四个我要表扬的就是在座的这个宋州史寇泚,然他就回头对寇泚说了,你知我为什么要表扬你?因为最近几天,我边的人老跟我这儿告你的状,说你给他们提供的饮食都太简单了。我知,你是不愿意苦了百姓去巴结我边的人来给自己官,所以你也是个好人。来,我敬你一杯,一看皇帝都自给寇泚敬酒了,张说赶率领所有在座的官员都站起来向寇泚表示祝贺,那酒楼上下又是一片沸腾。没过几天这几个受到表扬的人就都升官了。

那我们看一看被唐玄宗表扬这几个人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就两个字,民。因为他们民唐玄宗才会表彰他们,他能表彰这样民的地方官不就说明玄宗本心里还是有老百姓的吗?一方面呢,是好大喜功,另一方面还在勤政民,这其实也就是开元中期的基本政治特

那么这次封禅圆成功,现了唐朝玄宗十几年统治的杰出成就,也现了宰相张说的非凡领导才能,可以说君臣同时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境界了,也就是在泰山之巅,唐玄宗不还是对着张说情款款的讲希望咱们君臣互相扶持,天地久吗?但是没有想到言犹在耳,张说却要大难临头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下集再说。

意义

div>

恨歌之盛世危情(一)张说下台

画外音:

开元初期,唐玄宗励精图治,知人善用,既开出了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也造就了一批名垂青史的贤相,当封禅大典举行之时,大唐王朝将来一个辉煌的时代,然而在他辉煌的背也隐藏着不少的危机,那么这个危机是什么呢?从今天开始蒙曼老师将给我们讲述恨歌的第三部分《盛世危情》,这同样要从唐玄宗的封禅大典讲起,上一次讲到唐玄宗封禅大典的成功和一个人密不可分,此人就是张说,无论是封禅之还是封禅过程中,张说都是殚精竭虑,为大典的圆举行出多多,然而封禅大典刚刚结束的五个月,张说却突然被抓,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蒙曼:

开元十四年四月初四那天夜里,张说他们一家都着了,忽然呢,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步声,张说还没怎么回事呢,门已经开了,一队卫兵就来了,然就对张说讲,说张相公,对不住,有人告你了,我们奉皇上之命,请您到尚书省走一趟,接受调查。张说就像在梦里一样,就跟着这些人走吧,走出大门之,他回头看了一眼,看到什么呀?看到他们家整个就被金吾卫的士兵就给围起来了。

那我说到这,大家肯定就奇怪了,我们上集刚刚讲过,就在封泰山的时候,唐玄宗还信誓旦旦地跟张说讲,说咱们君臣两个要互相扶持,天地久,他翻脸怎么比翻书还筷钟?这才刚过五个月,怎么他就卦了?其实张说这次遭难,还真跟上次封泰山有很大关系,怎么回事呢?咱们上集不是讲到,封禅是张说人生的点吗?就在他在泰山之巅,志得意,一览众山小的时候,山上山下好多人就都对他侧目而视了,对他很不意,那都谁对他不?四类人物对他不意。

哪四类呢?第一类,士兵;第二类;官员;第三类,官员之中的一个特殊人物,宰相源乾曜;第四类,皇帝。那咱们一听可能觉得这不把所有人差不多都包括去了吗?确实,这次封禅,张说还真是有点犯众怒了,怎么回事呢?咱们先看一看士兵为什么会对他不意?士兵之所以对张说不意,是因为嫌张说没给他们赏钱。其实我们也可以想像,在封禅队伍里,什么人最多?当然是士兵最多,守卫得靠他们,运输物资也得靠他们,士兵吃这么大苦为什么?他图得是什么?其实说了,图得就是一点赏赐。

那么张说赏他们没有?张说一毛不拔,一分钱没给这些士兵,所以士兵对张说是相当不意,这是第一部分人对张说不意。那有人就要说了,张说对士兵不好,肯定是把好处都给当官的了。那是不是当官的就对他特别意呢?也不是。当官的对他也不意,而且更不意,为什么呢?因为当官的觉得张说不公平。怎么不公平?我们上集讲,说玄宗登泰山,不是所有人都上去的,大队人马是留在山下的,跟随他上山,真正参与那个仪式的是什么人呢?是王,还有宰相,还有礼官。其中王和宰相这是无可争议的,人家谁是儿子、兄,那是王,宰相就那么两个,礼官可就不一样了,这个礼官一下子就成了万众瞩目的对像了,为什么万众瞩目?很简单,因为当礼官可太有优惠了,什么样的优惠呢?据当时规定,谁如果协助皇帝封禅,做了礼官的话,就可以直接升迁到五品官。

五品官是什么呀?五品官那就是中级官员了,我们讲过好多次,在唐朝那通贵,大多数官一辈子也混不到五品,如果你当礼官的话,只要爬一次山就是五品了,这谁不愿意?所以大家都争着想要去,都愿意当这个礼官,那大家都愿意,张说到底把这个礼官名额分给了谁?张说心里早就有谱了,他已经拉了一个单子出来了,在他拉的单子里面,这些礼官,要么就是他的朋故旧,要么就是他在中书省或者门下省手底下那些小吏,平常帮他办事,他使着顺手的那些人。他把这个单子拉好之,就一个做张九龄的中书舍人,跟他讲,你就照我拉的这个名单,起草一份正式的诏书,这些人就当礼官。

那么张九龄是谁?很多人都知,张九龄是个大诗人,他也是张说的好朋友,这个人出一般,出于岭南的一个贫寒人家,但是从小聪明伶俐,写文章写得非常好,所以张说对他是惺惺相惜,就提拔他,不仅在仕途上提携他,而且还跟他连宗,认了本家了,所以平常张九龄对张说是言听计从。

可是这一次,眼看着张说把礼官的名单到自己手里,连张九龄都觉得看不下去了。他就劝张说,他说,“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裳,则讥谤起矣,今登封霈泽,千载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绂,但恐制出之,四方失望,今草之际,事犹可改,唯令公审筹之,无贻悔也。”什么意思呢?他说官爵这是天下的公器,谁都可以去追的,谁都愿意当官,那么这个官到底应该给谁当呢?他说,应该优先考虑那些德高望重的人,然再考虑那些你手底下活的或者跟你有什么朋故旧关系这样的人,只有这样,这个理才讲得通,否则的话,天下就都会议论纷纷了。

(16 / 34)
蒙曼说唐·长恨歌(出书版)

蒙曼说唐·长恨歌(出书版)

作者:蒙曼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