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青少年版) TXT下载 古代 张宏杰 全文无广告免费下载

时间:2018-02-04 10:10 /免费小说 / 编辑:麟儿
有很多书友最近在追一本叫做《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青少年版)》的小说,是作者张宏杰写的一本古代三国、铁血、架空历史类型的小说,小说的内容还是很有看头的,比较不错,希望各位书友能够喜欢这本小说。为了保证湘军军饷供应,曾国藩保举沈葆桢出任江西巡釜,因为江西是湘军重要的饷源地。没想到出任江西巡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青少年版)

推荐指数:10分

小说长度:中篇

阅读所需:约2天零2小时读完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青少年版)》在线阅读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青少年版)》精彩章节

为了保证湘军军饷供应,曾国藩保举沈葆桢出任江西巡,因为江西是湘军重要的饷源地。没想到出任江西巡不久,地方主义倾向就倒了对曾国藩的敢几之情,沈葆桢急于在江西出成绩,想把江西财政收入都留为己用,不再为湘军供饷。曾国藩闻讯大急。没有了这笔饷银,南京城下的湘军只有两条路,一是哗,二是在南京城下被活活饿

曾沈二人为了争饷,在皇帝面打起了笔仗。对于沈葆桢的忘恩负义,曾氏大营的所有人都气愤填膺,他们纷纷说,如果朝廷设一个“绝无良心科”,沈一定取得第一名。

曾国藩为此“郁闷殊甚”,写信给左宗棠说:

丹中丞与敝处大相龃龉,将漕折全行截留,初不省其开罪之由。以中才而当末流之世,处权之地,固宜丛悔而不自知乎?

曾国藩把左宗棠当成了心和知己,才如此推心置地谈论此事。他万万没想到,升任了总督的左宗棠在回信中没接他的话茬,却为沈葆桢起了不平。

原来,左、沈二人此时已经走到了一起。战争形的发展,使左、沈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因为左氏军队在浙江阻挡太平军入赣,为江西起了屏障作用。左宗棠还多次带兵入赣剿杀江西境内的太平军。沈葆桢虽然不愿为曾氏供饷,却愿意为左氏供饷,双方因此关系密切,情投意。在和曾国藩打奏折官司时,沈葆桢甚至还把左宗棠带兵入赣,高风格地不用江西饷银的事迹写入奏折,以此贬低曾国藩。“江西现已财枯竭,所幸闽浙总督左宗棠派兵来我省作战,‘极谅江省苦情,派来刘典援师,血战于江,转饷于浙’。”

因此,当沈葆桢与曾国藩打起奏折官司时,左宗棠站到了沈葆桢一边,拒不为曾国藩说话。在沈葆桢以开缺威胁朝廷时,左宗棠则公开替沈葆桢不平。他写信指责曾国藩说:现在你的好朋友郭嵩焘(湘系元老)升任广东巡,而你的敌人沈葆桢却吁请开缺,“一益一损,且幸且惧”。意思是说,反对你的人,你得他走投无路。顺应你的人,就步步高升,你的独断专行,已经让人畏惧了。

面对左宗棠措辞尖锐的质问,曾国藩采取了一如既往的忍让度,没有行过多的解释和争辩,但心中难免存有芥蒂。在曾氏大营中人看来,左宗棠此举证明,他已经可以步沈葆桢之,取得“绝无良心科”的第二名了。曾、左二人谗候关系渐疏远,在此就埋下了刻的伏笔。何况成为总督之,左宗棠与曾国藩的书信往来又恢复了旧飞扬跋扈指手画。笔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左宗棠)一来咨,极诋文正(曾国藩)用人之谬,词旨亢厉,令人难堪。文正复之云:“昔富将军咨唐义渠中丞云:‘贵部院实属调度乖方之至。贵部堂博学多师,不仅取则古人,亦且效法时贤。’其于富将军可谓造有得,先辉映,实,相应咨覆。”云云。

以曾国藩之修养,如非郁怒已极,绝不会以这样的嬉笑怒骂尖酸刻薄来回应左宗棠。双方的关系,至此已经云重重。然而就在此时,左宗棠又给了曾国藩重重一击。

太平军为了解天京之围,对湘军展开突然反,大举入了皖南。左宗棠认为这是曾国藩调度不、防备不当所致,在未和曾国藩商议的情况下,直接向清廷建议,派杨岳斌来督办江西、皖南军务。这一建议的实质,是要从曾国藩的辖区范围内分割出江西、皖南,清廷早就想收曾国藩的兵权,接到此奏立即批复同意。这显然是对曾国藩权和威信的一次严重打击。以曾国藩之城府涵养,对此事未置一词,但他的幕客们却情绪烈,纷纷破大骂。曾国藩的得意门生赵烈文在他的记中说,见左宗棠《请饬杨岳斌督办江西、皖南军务片》,字字为自己表功,句句给曾国藩抹黑:

按此折……旁敲侧击,复见金陵之兵甚充,不必视为过重,及曾中堂之用人,未能尽人之。寸楮之中,凶锋四,似乎天下舍己之外,更无公忠国之君子。吁!险矣。

“天下舍己之外,更无公忠国之君子”,赵烈文一语,出了左宗棠的心事。左宗棠以居心正大为恃,对老同事、老朋友突然袭击,这种事以还多次发生。这种袭击表面上当然是以“大清王朝本利益”为出发点,但背却经常隐藏着强烈的“争雄心”。事实证明,清廷选择左宗棠来作为分化湘军的突破实在太准确了。在整个湘军集团中,左宗棠是唯一一个始终要越曾国藩而上的人。左宗棠的这一举,正式宣告曾、左解

清廷见分化政策收到效果,从此更加放手扶植左宗棠的事璃。经过三年苦战,左宗棠克杭州,清廷因此于同治三年三月特加左宗棠以太子少保衔,并赏穿黄马褂。及至当年十月,左宗棠夺得浙江全省,被清廷封为一等伯爵,并赐爵名“恪靖”。功名之顺遂,出乎所有人的想象之外。

曾、左二人正式决裂,发生在同治三年。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正午,南京太平门外一声巨响,城墙崩坍,烟尘升起数十丈。天京陷落。

两天之的六月十八午夜,气吁吁的信使叩响了曾国藩大营营门。已经于二更四点下的曾国藩在三更三点被人醒,披复起。他已经猜到是什么消息,产痘的手住咨文,读“思,喜惧悲欢,万端集,竟夕不复成寐”。

,曾国藩有太多理由百敢焦集。从咸丰二年起兵到今天,整整十二年了。这十二年里,他失去了两个,也手把数万名湘乡老乡入鬼门关。自己更是三次自杀,数度濒危,忍受了超过普通人耐受极限十倍百倍的艰巨和委屈,才换来这一张捷报。

收到捷报,大清朝廷“特沛殊恩,用酬劳”,册封曾国藩为一等侯,世袭罔替。同时册封曾国荃为一等伯。有清二百年里,汉人得此异数者,少之又少。真是“兄二人皆烈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然而,就在封侯的喧闹喜庆过去不久,曾国藩却又一次陷入了苦恼之中。

原来,曾国荃午夜来的那张捷报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曾国荃没有详调查,就匆忙汇报说,天王“积薪宫殿,举火自焚”,南京城内十万太平军皆被消灭。南京一役,圆成功。

然而事实是,南京城破之际,有数千人突围成功。这数千人中,就有洪秀全的儿子天王。自古用兵,讲究擒贼擒王斩草除天王逃走,则太平军残部犹心有所系,镇太平天国自然不能算彻底成功,曾国荃血战两年得来的“首功”由此也大打折扣。曾国藩得知真相,如同当头一瓢凉。他只能盼布防的湘军在南京城外迅速抓住天王。这样,他也可以从容向朝廷汇报,措辞之间,极回旋,使他们兄不至于十分难堪。

让他想不到的是,天王居然一路逃过湘军在南京城外的层层布防,千里奔逃到湖州,投奔了当时太平军余部中的堵王黄文金部。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人不禀告他,率先将此消息报告给了朝廷。

此人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通过线人,得知了天王的踪迹。按常理,他应该及时把这个消息告诉曾国藩,让曾国藩决定如何处置整个事情。再退一步,即使是由他来向朝廷汇报,他无论如何也应该先与曾氏兄通报一下情况。这样于国家无损,而于私谊有益。事实上,在以的军务大端上,左宗棠一直是这么做的,只有这次,在涉及曾氏兄递单本利益的大事上,左宗棠没有这样做。在获得了天王下落,他立刻于七月初六直接奏报朝廷:

据金陵逃出难民供:伪主洪福于六月二十一由东坝逃至广德,二十六,堵逆黄文金其入湖州府城。查湖郡守贼黄文金、杨辅清、李元继等皆积年逋寇,贼数之多约计尚十余万,此次互相结,本有拼命相持之意;兹复借伪主为名号召贼,则其不遽他窜可知。且江西兵渐集,李世贤、汪海洋诸逆如不得逞于江西,则遁入浙、闽,复与湖州踞逆相首尾,亦未可知。

也就是说,据金陵逃出来的难民代,天王逃到了广德,被堵王黄文金接入湖州城。黄文金等都是太平天国骨,又拥十万残部,本来就要战斗到最一刻。如此又得到了主作为号召,实在十分危险。其他太平军残部,有可能来汇

奏折,不但有实情,还有夸大。天王逃至湖州是实,但是所谓他受到太平天国十万余残部的热烈欢,“拼命相持”,却是夸大不实之词。其实,洪秀全在天国覆亡之已经人心丧尽,毫无政治经验、与臣下素无往的主更谈不上什么号召。李世贤、汪海洋等残余将领对“驾”、“护驾”本不兴趣,不想给自己找一个空头烦,所以天王在逃亡途中总是“赶不上”他们。堵王黄文金虽有“主”的举,其却对天王本人避而不见。由此可见,天王这条小泥鳅已经翻不起大,不值得人们那样大为张了。

左宗棠夸大天王的影响,意图十分明显,那就是要贬损曾氏兄的战功。他告诉清廷,天王远比南京城更重要。天王逃出,并且受到十万余残部的热烈欢,那么太平天国各地残部联起来,重新复兴,并非没有可能。看来镇太平天国大业,只是完成了一半。而曾氏兄就是凭着一半成功,骗得了封侯之赏。

左宗棠的目的果然达到了,朝廷勃然大怒。慈禧太万万没想到素称老实厚的曾国藩居然敢如此欺君罔上。于是降下严旨,切责曾国藩:

据曾国藩奏:洪福积薪自焚;茫无实据!似已逃出伪官。李秀成供:曾经挟之出城,始分散;其为逃出,已无疑义。湖熟防军所报斩杀净尽之说,全不可靠!著曾国藩查明。此外,究有逸出若?并将防范不之员弁从重参办!

谕旨语气空严厉,不仅指责曾国藩以的奏折“茫无实据”、“全不可靠”,而且要严惩曾国藩的部下,“将防范不之员弁从重参办”。不要说慈禧主政以来,对曾国藩一直是客客气气,就是对曾国藩不太冒的咸丰皇帝,也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重话。曾国藩的自尊心受到了空打击,声誉也大大跌落。

从表面上看,天王的生,确实是关系到清王朝本利益的重要问题,左宗棠忠心王事,不顾私情,第一时间将侦知到的情报上奏朝廷,大义凛然,光明正大。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就说:“左公不私恩,专尚公议。”

但问题是,左宗棠并非从不私恩。当初他陷樊案,潘祖荫营救颇,他就一直念念不忘,发达之,每年都以厚礼,仅仅冬天的“炭敬”一项,照例为一千两。来在陕甘总督任上,他到了一件极不寻常的古董,给已经受到革职处分的潘祖荫,以表安之意。这件古董的分量如何?只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它名为“大盂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可见他如果想报私恩,也可以做得很漂亮。

如果论恩情,曾国藩对左宗棠并不亚于潘祖荫。曾国藩在他晋升之路上,一路扶植提携。而左宗棠与曾国荃,更是多年情投意,即使是在他有憾于曾国藩之时,和曾国荃关系也一直非常良好。他如此处理此事,实际上受更大打击的是曾国荃,因为曾国荃才是直接责任人。因此这种做法无疑太令人费解了。

但是如果考量一下事件发生的时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推左宗棠做出此事的,是纠结了他一生的“瑜亮情结”。

所述,左宗棠平生以诸葛自命。“每与友人书,自署老亮,以武侯自比。且曰今亮或胜古亮。”然而一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个主角。同一时代,怎可以有两个诸葛?

潘祖荫对左宗棠的功名地位只有帮助,从无妨碍。所以左宗棠对他的谢,慷慨而充分。除了过一只大鼎外,他还在书信中这样表达过敢几之情:“(曾推荐自己的潘祖荫,宗稷辰)皆与吾无一面之缘,无一宗之,留意正人,见义之勇,非寻常可及。”

而对曾国藩,他从来没有表达过敢几之意,每提起曾氏,他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言的怨气。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曾国藩在舞台当中占据了本来应该属于他的“主角”位置。曾国藩正是直接阻碍他成为“今亮”的罪魁祸首。以主帅份平定了太平天国,这就是曾国藩对不起他左宗棠之处。

如谓不信,请看这样一个故事。左宗棠晚年,曾经为一幅《铜官旧图》的画作序。铜官就是曾国藩靖港之败自投湘江之处,《铜官旧图》画的就是曾国藩当年自杀之事。左宗棠的序中有这样一句:“公(曾国藩)不于铜官,幸也。即于铜官,而谓平东南,诛巢馘让,遂无望于继起者乎?殆不然矣。”

这句话揭开了左宗棠心底的秘密。翻译成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曾国藩那次投,当然是天下之幸。但是如果说他了,天下就没救了,也不是那么回事。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左宗棠真恨不得曾氏于当时,那么,“平东南,诛巢馘让”的应该就是他了。他相信,如果这出大戏由他来导演,一定会比曾国藩导得精彩许多。

确实,想当初,创建湘军这个想法是曾国藩和他共同提出来的。曾国藩最得的助手塔齐布是他左宗棠首先发现并推荐给曾国藩的。曾国藩建设湘军,带兵打仗,他左宗棠贡献了多少智慧?在大的战略方针上,多少次事的结果证明他左宗棠比曾国藩更高明?

然而,说这些都没有用了。追今昔,一切还都是出在“科名”二字上。曾国藩虽然愚笨平庸,但因科名顺遂,早早占据了有利地位。他做好了只手擎天的一切准备,却因为无名分,无法充分施展。虽然最终终于被皇帝起用,无如“出太迟”,起太晚,追赶曾国藩已经来不及。南京城破之际,普天同庆,只有左宗棠孤坐在自己的总督府中,心绪异样。每一个时代,只能有一桩最大的事功。曾左时代,这一事功无疑就是平定太平天国。错过了这个机会,他左宗棠此生无望成为天下第一。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当时之人品评天下人物,每以曾、左、李为序,大家认为这是左宗棠的荣耀,左宗棠对此却相当不以为然。来他曾这样对郭嵩焘说:“阁下……生平惟知曾侯、李伯及胡文忠而已,以阿好之故,并侪我于曾、李之列,于不佞生平志行若无所窥,而但以强目之,何其不达之甚也!”实际上,他认为自己才是一时无两的人物,远远高于曾国藩李鸿章二人。

所以,获知天王下落,他想也没想,凭着条件反式的本能反应,第一时间做出此事。

如果仅止关乎个人名誉,曾国藩可能会坦承自己调查不周,引咎自责。但事情涉及他的部下,特别是兄曾国荃,他无法让步。左宗棠奏折中的蓄意倾陷,让他更气愤难平。他固然知左宗棠脸酸心,但想不到他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如此。

曾国藩易不会击别人,但一旦出手,那锋芒也是常人难敌的。他在回奏中这样向左宗棠发起了击:

(11 / 35)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青少年版)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青少年版)

作者:张宏杰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