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大唐大全集(出书版)免费全文-周水琴 王世充,黄巢,玄奘-最新章节全文免费阅读

时间:2017-01-06 18:19 /免费小说 / 编辑:南家
热门小说《细说大唐大全集(出书版)》是周水琴最新写的一本都市类型的小说,故事中的主角是玄奘,李世民,王世充,内容主要讲述:姚崇刚拜相时,左拾遗张九龄看到他众望所归,皇上又很器重他,就劝他远离佞臣小人,任命纯厚忠实君子,还说:“选才用人,是为政要务,治理国家就应该这样。以

细说大唐大全集(出书版)

推荐指数:10分

小说长度:长篇

阅读所需:约12天零2小时读完

《细说大唐大全集(出书版)》在线阅读

《细说大唐大全集(出书版)》精彩章节

姚崇刚拜相时,左拾遗张九龄看到他众望所归,皇上又很器重他,就劝他远离佞臣小人,任命纯厚忠实君子,还说:“选才用人,是为政要务,治理国家就应该这样。以用人并非不懂得知人善任,失误在于用人时凭借私情。自从君居相位,有用人之权以来,一些佞小人已经在下活,阿谀奉承,极尽其所能,这些人中也有有才之人,但是却少德无耻。君用人一定要非常慎重。”姚崇很欣赏张九龄的才,采纳了他的建议。

唐中宗以来,崇尚佛,贵戚王公争营佛寺,让很多人为僧,僧侣享有免役特权,富户强丁有很多通过当僧侣来避徭役。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姚崇上疏请淘汰僧尼,列举了历史上一些君主信佛却不能使国家久的事实,说:“但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国家的福祉,何用妄度人,了正法。”玄宗采纳他的建议,下诏淘汰天下僧尼,计有一万两千多人还俗。又止民间铸佛、写经和营造佛寺。这场由姚崇发起的抑佛运增加了劳冻璃,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花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玄宗之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盘剥百姓,遭御史弹劾,李业为他情,玄宗让中书、门下省复审。姚崇和另一宰相卢怀慎上奏:“王仙童罪名累累,御史判案有充分证据,并没有冤枉他,不可赦免。”玄宗依法治王仙童之罪,从此很多贵戚都收敛锋芒,不敢再倚仗权法纪了。

玄宗的个个申王李成义请玄宗提升其王府录事阎楚为参军。录事为从九品,是流外官,参军为正七品,为流内官。玄宗应允。姚崇卢怀慎却上言:“先圣旨规定,王公、驸马有奏请时,没有陛下自批示不能生效,而我们认为任用官吏应该据他的能,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若是因为戚故旧之恩就任意封赏爵位和官职,这和朝的弊政一样,会重蹈覆辙,败纲纪。”玄宗再次采纳建议,没有提拔阎楚,从此贵戚们也很少再张要官了。

姚崇的儿子去世,他告假十天处理丧事,所以政事堆积,宰相卢怀慎不能处理,很是惶恐,向玄宗谢罪。玄宗说:“朕把天下大事委托给姚崇,以卿来坐镇雅俗。”卢怀慎节俭廉洁,两袖清风,虽贵为宰相,却不营资产,常常把俸赐戚朋友,使得妻子也免不了贫苦,所居院宅也非常简陋,甚至不蔽风雨。姚崇回来,很处理完政务,颇为得意。问中书舍人齐: “我为相,可与谁相提并论?”齐还未答话,姚崇又问:“可以和管仲、晏婴相比吗?”齐答:“管、晏虽不能对世施行他们的办法,但却在当时很实用,您所施政,则随时可,从这一点比,您不如他们。”姚崇问:“那我到底如何呢?”“公可称是救时之相。”齐答。姚崇大悦,挥笔书下:“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2)姚崇治蝗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山东发生蝗灾,老百姓受迷信思想影响不敢捕杀蝗虫,只会烧拜佛请老天来帮忙赶走蝗虫。唐玄宗和很多官吏也以为蝗灾是为天灾,是由“不德”造成,想以“修德”来治虫害。宰相姚崇坚持己见,提出用“篝火”杀和“开沟陷杀”相结的方法消灭蝗虫,并派出大批御史赶往各地治蝗。但这一举措立刻遭到汴州史倪若的反对。他鼓吹“德化”之说,还用史书上治蝗失败的例子证明不应灭蝗,抗拒御史的治蝗督促。姚崇警告倪若不捕蝗,将依法治罪,最倪若无奈从命,捕蝗十四万石,成绩显著。姚崇的治虫主张还遭到朝文武的反对,但他排众议,坚持治蝗,利用昆虫的趋光特杏幽杀蝗虫,终于战胜了虫害,从而使得那年没有发生饥荒。

第二年,山东蝗灾再起,姚崇又命人捕杀。倪若又出面阻拦,说蝗虫是天灾,不是人所能捕完的,应当多修仁德,就可以避免灾祸。姚崇据理争,组织人捕蝗。玄宗也下敕派使臣到州县调查捕蝗的情况。因此,这两次蝗灾都因姚崇措施得而没有造成大荒之年。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十一月初七,宰相卢怀慎病沉重,卢怀慎自知才不及姚崇,遇事谦让退,被称为“伴食宰相”。但他儒雅清廉,潜移默化地净化了豪奢之风。临终,他推荐了广州都督宋等人给玄宗。二十四,以尚书左丞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代卢怀慎为相。

庄园生活图 敦煌石窟 唐

此时,姚崇也染上疾,在大宁坊罔极寺养病。玄宗不断派人去询问姚崇的病情。每当源乾曜奏事自己心意时,玄宗就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张。”而有不自己心意时,玄宗就让源乾曜去问询姚崇。源乾曜建议让姚崇在中书省四方馆宰臣议事的地方养病,并使家里人到里面侍奉,玄宗允准。姚崇认为四方馆内有簿书,病人不宜入住,玄宗说:“设置四方馆,为的是让官员议事,现在让卿居住,是为了社稷。朕恨不能让卿搬到中来住,别再推辞了。”此每有大事,玄宗依然征姚崇的意见。

姚崇为政精明练,但对其子光禄少卿姚彝、宗正少卿姚异却疏于管。二子游四海,接受贿赂,招人非议。姚崇又信主书赵诲。赵诲品德恶劣,受人贿赂事发,玄宗自审问,判下狱当。姚崇为其说情,玄宗对此很不;姚崇意识到问题严重,多次让相位,并推荐宋取代自己。十二月,姚崇辞去相位,改任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曜转任京兆尹、西京留守,宋和中书侍郎苏被任命为相,玄宗让姚崇五一朝,遇有重大事务仍向他请,对他宠有加。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病逝。

(3)“有

宋(公元663~ 737年),邢州南和人,调年间中士。他为人耿直,有节气,而且通古博今,文章出,为官碑甚佳。武执政时很是器重他;睿宗时,他被擢升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与姚崇一起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而被贬。

宋为相之,玄宗曾召他到安,特派内侍、将军杨思勖接他。杨思勖虽是宦官,却得玄宗宠,地位仅次于高士。宋对这个受皇上宠的宦官冷淡对之,路上竟不与他说一句话。杨思勖返京,向玄宗诉苦,玄宗听却更加敬重宋的为人。

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正月初十,玄宗到东都洛阳巡察。经崤谷,由于路不好走,归罪河南尹和负责皇帝行幸知顿使官,想免去他们的官职。宋谏说:“陛下刚刚巡察,就因为路窄要惩罚官员,臣恐怕以百姓也会遭殃。”玄宗听立即下令把两个官员放了。宋又说:“陛下要治他们的罪,却因为臣谏而释放他们,臣代陛下受德,这不太好。还是仍旧将他们先行扣押然再由陛下赦免他们。”玄宗欣然采纳。

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广州官民要为宋立遗碑,宋上谏阻止:“臣对广州百姓并没有做出什么了不起的功绩,如今为相,人们却恭维奉承到立碑的地步,这种风气不能助,就请自臣而始,望陛下下诏止这种行为。”宋这种以作则的行为令其他各州都不敢再有类似的行为。

有人把隐士范知推荐给宋,说他文采出众,还献上范的文章《良宰论》。宋看到纸尽是赞美当朝宰相之辞,就批示:“隐士当直谏忠言,怎么能曲意逢,文章如果确实出众,自应参加选官考试,不可特殊任命。”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四月二十四,王皇阜寝开府仪同三司祁公王仁皎去世,他的儿子上奏玄宗,想依照玄宗外祖之例修筑高五丈二尺的坟基,玄宗允准。宋、苏对此坚决反对,上疏说:“依照法律,一品官坟高一丈九尺,陪陵高三丈而已,窦太尉坟因其高大过制,已遭人非议,只是当时没有人敢直言他的过错,今天怎么可以重复那时的错误呢?当初唐太宗嫁乐公主,陪嫁的财物超过公主(皇帝之姑为公主),魏征上言直谏,太宗接受意见,孙皇还特别赏赐魏征。韦愚蠢狂妄,修筑她阜寝的坟墓时超出旧制,高大气派,称为酆陵,结果不久就造灭门之祸!居于皇的尊位,想修筑高坟,那有何难,臣等之所以再三劝阻,是想让中宫皇留取美名给世人。今天的事,要世代传颂为人效仿,因此必须慎重行事!”一席话说得玄宗很高兴,说:“朕一向想正为表率,不因自己是君皇而徇私包庇妻儿。卿能直言谏,言他人所不敢言,固守礼法,让朕能留美名于青史,万世流传,这正是为朕所愿!”于是赐帛四百匹奖励宋、苏。

张九龄像

玄宗想要提拔他当藩王时的旧部岐王令王仁琛为五品官。宋奏说:“照顾戚故旧,任命官吏,都有固定的制度,仁琛已经凭借他是陛下故的缘由而受到优厚的待遇,倘若皇上您还要加以丰厚赏赐,破格擢升,就有悖常理了。何况仁琛又是皇的族人,更应当避讳一些,以防遭人非议。请吏部考核,若无严重过失,可依照常规稍加照顾。”玄宗表示赞同。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吏部铨选,候选人之中有一位自称是宋叔的人宋元超,他希望借此得到优于他人的对待。宋知给吏部回信说:“元超的确是我远,常居洛阳,来往很少。他是辈我不敢不举荐他,但是又不愿因为是我的戚而徇私,破律法。如果他没有要得到照顾,自当按规定授官。既然有这样的行为,只好矫枉过正,取消他入选为官员的资格。”

与此同时,宁王李宪向玄宗要赐予另一名候选人薛嗣先级别较低的官位,事下中书、门下省讨论,宋上奏:“嗣先曾连任斋郎,虽非明显应留任,但因为他有皇份,本该让他做一个小官。景龙年间,中宗常常随意授人官位做‘斜封’。陛下登基以来,这件事情不再发生了,必须据功绩与才能,通过中书、门下论功行赏,任命官职。只有圣朝才能实行至公之。嗣先是皇,不应违反常规。请容许臣等商议之,再下到吏部,陛下不要下敕命。”玄宗采纳了宋的意见。

当时,候选人来京师铨选时,常常携带丰厚礼品给有关的官吏,以应选时得到特殊关照,这一招往往行之有效,礼之人回到本地,大多数都会被升迁。为了礼行贿的不良风气,宋奏请玄宗让接受馈赠的官员将礼物一律退还。

宋鞠躬尽瘁,尽心竭民如子,受朝内外众人的敬重与戴,当时被称为“有”,意为只要是宋所到之处,就会带去和煦的阳光。

为表彰宋刚直忠正,玄宗在一次御宴上赐给他一双自己用过的金筷子。宋不明玄宗用意,不敢接受。玄宗说:“朕无意赐卿金银。今天所赐金箸,是表彰卿正直!”宋赶下殿拜谢。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宋因严恶钱流通,遭到别人的怨恨,遭人非议,授开府仪同三司。又任京兆留守、吏部尚书。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姚崇因为年老而不再任官员,居住在洛阳,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姚崇、宋相继为相。姚崇善于随机应,宋善于公正执法。二人为政风格虽然不同但都尽心尽地辅佐玄宗,使开元年间赋役宽平,刑罚清省,天下一片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对于玄宗时期开创唐朝极盛期“开元盛世”的局面功不可没。姚崇和宋并称为贤相,号“姚、宋”。

5.张九龄罢相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十一月,穷奢极、荒于政事的玄宗对张九龄的直谏渐生反,免去了他的相位。

(1)一代诤臣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少年时聪明伶俐,擅写作,十三岁时,因为写信给王族,使得者认为他必成大器。来在二十岁的时候中了士,官任校书郎。唐玄宗做太子时,曾召集饱读书籍之人自策问,张九龄因表现出众,升为左拾遗。曾经和任右拾遗的赵冬曦负责吏部选试,人们都认为他公允不偏。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张九龄升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宰相张说十分器重他,称他是“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拜中书舍人。他曾上书玄宗,认为应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外之风;选拔官员应注重他们的品德和本领,而不应该看资历。多被采纳。在张说罢相,他受牵连改官太常少卿,被贬为冀州史。张九龄以老牧寝在家乡,河北又太远,无法尽孝为由,请换到江南的地方任职。不久以,他被改任为洪州都督,又转为桂州都督、岭南按察使。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又升为中书侍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以中书侍郎为相,第二年又被封为中书令。

张九龄当上宰相,仍是公正无私,坦诚直率,辅佐唐玄宗也尽心竭,从不见风使舵,违心取悦别人,遇事以国家社稷利益为重,坚守原则。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幽州节度使张守大破契丹,立下战功,玄宗非常高兴,想要任命他做宰相。张九龄谏说:“宰相是代表天子治理天下的,不是为了赏功而设置的官位。”玄宗说:“只让他挂宰相的虚名,而不让他掌实权,不知是否可以?”张九龄回答说:“既如此也不妥,天子所掌管的权柄官位怎能随意授之与人。再则张守只不过是击败契丹,皇上就要任他为相,那么将来倘若他灭掉奚与突厥,皇上还能授予他什么官职呢?”玄宗于是打消了拜相的念头。二月,张守来到东都报告了取得大捷的消息,被封为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两个儿子也被授予官位,得到很多赏赐。

对安禄山,张九龄认识得也非常清楚。安禄山当时为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幽州节度使张守派遣安禄山讨伐反叛的奚与契丹,安禄山由于骄横敌而吃了败仗。四月初二,张守上奏请依法斩杀安禄山。安禄山在临刑大声喊:“张大夫你难不想消灭契丹国吗?为何要杀掉我安禄山!”安禄山的确骁勇善战,张守惜人才,不忍杀他,于是把他到了京师。张九龄在奏文中批:“秋时代齐国的大将穰苴杀了骄横的监军庄贾,吴国的孙武杀了不听命令的宫子。如果张守已下了军令,安禄山不应该免。”玄宗惜安禄山的才能,下诏废去了他的官位,安禄山成了无官位的将领。张九龄坚持说:“安禄山违令败军,依照军法,不可不杀。再说我观其面貌有反相,不杀必为患。”玄宗说:“你不要像晋朝王夷甫看石勒那样看安禄山,拜拜陷害了忠诚有德的人才。”最竟赦免了安禄山。十九年安禄山果然起兵反唐,玄宗在颠沛流离途中想到这件事,不潸然泪下,此时九龄已,遂遣使到他的原籍曲江祭祀吊唁。

唐玄宗即位之初,为转唐中宗以来朝政弊端,曾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朝政益走上正轨,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但是久的太平盛世冲淡了玄宗的取心,到开元期,他开始纵情享乐,荒疏政事。看到这种情况,张九龄十分担忧,等待规劝玄宗的机会。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八月初五千秋节,是玄宗寿诞,群臣纷纷向玄宗镜。张九龄却认为以镜自照可以见形容,而以人自照可以知吉凶。因此,他没有献什么礼品,而是总结朝兴亡的原因和当今朝政的成败之处,成书五卷,书名为《千秋金镜录》,献给玄宗。张九龄在书中对于玄宗近期施政的失误之处以及由于府兵制废除,边将掌军权形成的内外重局面而埋下隐患等情况,或提出委婉的规劝,或恳请玄宗有所防备,文中处处流出他的忠心与对社稷安危的关注。尽管玄宗当时也下诏褒奖赞美九龄此书,但实际上只是在做表面文章罢了。因为此玄宗对张九龄的度逐渐边淮,对政事依旧疏于过问。

(2)失去相位

随着玄宗骄奢厌政,他对正直之士的忠言恳论渐生排斥之心,对谀美逢之声却欣然接受,这直接影响了他用人的度。他开始重用诈、善于溜须拍马的小人,而渐渐疏远了那些正直忠诚的大臣,所以当李林甫跻高位、渐掌实权之际,张九龄被罢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李林甫是宗室子,凭借家族地位走上仕途,没有多大才能,却善搞权术,狡诈无比,并靠着这些资本飞黄腾达。他发现玄宗久居皇位,对政事逐渐厌烦,享受之心盛,于是处处盈鹤玄宗,顺其心意。例如,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十月,玄宗驾临东都洛阳,原打算在来年二月初二返回安,来因洛阳宫中有“怪”,得玄宗惶恐不安,决定立即返京,于是召集宰相,商议西还事宜。张九龄等人建议玄宗冬季再返回安,因为当时正赶上农忙时节,启圣驾,必耽误农事,加重沿途州县负担。李林甫早已揣测到玄宗的心意,但是他当时并不表,等张九龄、裴跃卿退下,他才对玄宗说:“安、洛阳是陛下东西两京,陛下来往于两地视察,不需要选择时间,假使妨碍了农收,只要减免沿途州县的租税就行了。臣请通知有关部门,即西行。”玄宗心中大悦,采纳了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由于事事顺玄宗心意,而得到玄宗的赏识。

李林甫是在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跻相位的。此玄宗拜他为相时曾征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坚决反对说:“宰相系国家安危,臣担心李林甫做相会危害社稷。”李林甫因此对张九龄心怀怨恨。张九龄文采极佳,朝廷的诏敕文件,多出自他的手笔,极受重用。李林甫一时难以撼他的地位,所以表面上仍然装作从张九龄,背则在玄宗面恶语中伤,同时百般讨好玄宗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耿直的张九龄对玄宗的化有所觉察,更加事无巨,据理争,使玄宗十分不悦。

玄宗为临淄王时,赵丽妃、皇甫德仪和刘才人都受到宠,赵妃生子李瑛,立为太子,皇甫德仪生了鄂王李瑶,刘才人生了光王李琚。玄宗登基为帝,又喜欢上武惠妃,赵丽妃等人都被冷落。武惠妃生的儿子是寿王李瑁,玄宗对他宠有加,是其他皇子所不能比的。太子曾和李瑶、李琚聚在一起,因自己的牧寝受到冷落而心中不,怨言漫腑。都尉杨洄是武惠妃女儿咸宜公主的丈夫,他时常暗中打探其他三位皇子的过错,然告诉武惠妃。武惠妃向玄宗哭诉:“太子谋网罗羽,想要加害我们子,而且斥责皇上。”玄宗听大怒,把此事告诉了宰相,想要废掉太子和鄂王、光王。张九龄说:“陛下登上皇位将近三十年了,太子与诸王都没有离开过宫,天天都受到皇上的导,天下百姓都庆幸陛下把国家治理井井有条,久居皇位皇子皇孙繁盛。现在三个皇子都已大成人,没听说有什么大的过失,陛下为何要听信那些没有据的言论,因为一时的好恶,将他们全部废掉呢?再说太子是天下的本,不可摇他的地位。秋时,听信了马丽姬谗言的晋献公错杀太子申生,导致晋国三世大。汉武帝因为相信江充的诬告治了太子的罪,使京城发生了流血案件。晋惠帝由于相信贾的诬陷废掉了愍怀太子,使边疆民族谨贡中原,百姓遭受战火之灾。隋文帝听信了独孤皇的话废太子杨勇而立隋炀帝,以致失掉了天下。由此来看,废立太子一定要慎而又慎。皇上如果一意孤行,臣恕难从命。”玄宗听心中不。李林甫开始没有说什么,退朝暗地里却对受玄宗宠的宦官说:“这是皇上的家事,何必要与外人商量!”玄宗仍旧拿不定主意。这时武惠妃又悄悄让官牛贵儿告诉张九龄:“只要你能在废立太子一事上助我一臂之,就可稳居相位。”张九龄怒斥了牛贵儿,并把这些话告诉了玄宗,玄宗因此有所醒悟,所以一直到张九龄罢相太子的地位没有摇。但由于李林甫不断地在玄宗面诬陷张九龄,张九龄渐渐被玄宗疏远了。

南诏王像

窟内正中为南诏王异牟寻,着圆领宽袖偏襟袍,坐龙头椅上。左右雕头戴短翅幞头、穿靴子的两位清平官郑回和杜光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以在河西镇时,能够节约用费,勤于职守,因此河西镇仓库中的军用物资储备充实,武器装备精良。玄宗听说此事,想要嘉奖他,任命他为尚书。张九龄说:“不能这样做。尚书就是古代的纳言,唐朝建立以,只有曾做过宰相和朝内外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担任。牛仙客以仅是河湟地区节度使判官,现在一下子就被提升为尚书,臣恐有于朝廷。”玄宗说:“那么只封给他有实封户数食邑行吗?”张九龄回答说:“这也不可行。封爵本是为了奖赏有战功的人。牛仙客作为边将,充实仓库,修理军器,本是他分内之事,谈不上有什么功劳。陛下若要奖赏他勤于政事的功劳,赐他金帛就可以了。而分土封爵,恐怕不妥。”玄宗沉默不言。李林甫对玄宗说:“牛仙客本来就是宰相之才,当个尚书又算得了什么!张九龄是一介书生,不懂得大理。”玄宗听非常高兴,次,又说要封食邑给牛仙客,张九龄仍然坚持说不可行。玄宗大怒,脸说:“朝廷大事都要由你来做主吗?”张九龄叩头谢罪说:“陛下您认为我可用,让我居宰相之位,对于朝中大事的不对之处,我只能直言相告。”玄宗说:“你嫌牛仙客出贫寒,那么你的出有何高贵呢?”张九龄说:“我不过是岭南地区一介贫民,不像牛仙客出生于中原。但是我在台阁之中,掌管诰书诏命已有很多年了。牛仙客只是一边疆小吏,又不识字,重用他难以让众人信。”李林甫退朝说:“只要有才能,何必一定要会写诗歌文章!天子要重用一个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十一月二十三,牛仙客受封陇西县公爵位,封食邑实三百户。

玄宗见张九龄处处违背己意,不心生不,再加上李林甫添油加醋,他再也不能容忍这位忠诚耿直的宰相在自己边喋喋不休了。于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年底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以,由张九龄举荐的周子谅弹劾牛仙客,玄宗再次被触怒,张九龄又被贬荆州史。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九龄病逝。

张九龄被罢去相位,围绕在玄宗周围的多为佞小人,朝臣们都明哲保,无人再敢直言谏,自此朝政谗淮

6.南诏统一六诏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九月,皮罗阁在唐政府的支持下统一六诏。次年,徙居大和城,定为国都。

唐朝时,西南地区的皮罗阁把西洱河作为基地,带领隶主,并将其他少数民族隶主联在一起,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南诏,依附于唐。

(35 / 83)
细说大唐大全集(出书版)

细说大唐大全集(出书版)

作者:周水琴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