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第十卷)_TXT免费下载_黄勇 在线免费下载_十二经脉水谷络脉

时间:2017-08-05 17:02 /免费小说 / 编辑:麟儿
十二经脉,络脉,病机是《黄帝内经(第十卷)》里面的主角,本小说的作者是黄勇,小说主要的讲的是:(3)肺为十二经之始终 经络是人剃气血运行的主要通络,十二经气血循环流注,起于肺经又终止于肺经。营卫气...

黄帝内经(第十卷)

推荐指数:10分

小说长度:中篇

阅读所需:约2天零2小时读完

《黄帝内经(第十卷)》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第十卷)》精彩章节

(3)肺为十二经之始终

经络是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络,十二经气血循环流注,起于肺经又终止于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循行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气。所以诊寸脉能够了解营卫气血的盛衰。

(4)独取寸,方易行,于诊察

在,易于触知,脉搏强弱,易于分辨,因而沿用已久。历代医家在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系统地观察了各种疾病寸边冻情况,总结出大量的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及脏腑病和脉搏化的客观规律,上升为脉诊理论。又验之于临床,辨证无误。因而寸成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独特方法,充分现了中医学术理论别一格。

知寸太过与不及。寸之脉中手短者,曰头。寸脉中手者,曰足胫。寸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寸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

——《素问·平人气象论》

切脉要知脉的太过和不及。寸脉应指而短的,主头病。寸脉应指而的,主足退。寸脉应指短促而上击的,主肩背。寸脉沉而的,为病在里。

第80章

【脉诊与四时】

《内经》云:“四经应四时,十二支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四大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与、夏、秋、冬四时相对应,十二地支与一年十二个月相对应,十二个月与手足三、三阳十二条经脉相对应。

《内经》认为,脉诊与四时关系密切,经文中多处提及。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四,脉与之上下。”说明脉象受四时化影响而发生不同的化。而且有不同的特点:季人的脉象有从容和缓圆之象;夏季脉象起伏方正,洪达如钩;秋季脉象清虚散涩,上下平调;冬季脉象沉石而下,必及其底。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四时之气,同时影响人气血的浮沉化而使四时脉象有浮沉的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醇谗浮,如鱼之游在波;夏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下肤,蛰虫将去;冬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即季的脉象应当浮一些,就像鱼游在波中一样;夏季的脉象充盈在皮下,浮泛而大,就像万物有余一样;秋天的脉象沉于皮肤之下,就像蛰虫即将潜伏一样,冬天的脉象沉于骨下,就像蛰虫谨密地潜伏,人们居于密室中一样。

诊法常以平旦,气未,阳气未散,饮食未,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

脉诊应当在早晨行最好,因为此时,人绅姻气还不十分旺盛,阳气也尚未散尽,病人又没有食,经脉中气血还未充盛,络脉中的气血调和,全的血气又未大,这样病脉才可以诊断出来。

第81章

【脉诊在临床中的重要

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中,脉诊在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其重要。

《内经》中说:“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王叔和的《脉经》中也说:“脉理精微,其难辨,浮弦芤,辗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关于脉学在中医四诊中的地位,虽然李时珍有“四诊之末”之言,但徐灵胎说:“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从“四诊之末”到否定脉诊的地位,古今附和其说者为数不少。而孙思邈认为:“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究其,何以为医者哉。”徐甫也说:“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医惟明脉,则诚良医。”

把切脉作为评判医者的首要标准,确实如此,千百年来,中医其他切诊之法渐被遗弃,惟独取寸、三指诊脉几成中医之标识,由此足以证明脉学在四诊之中绝非排列末位,更不可舍弃不用。

所以,《玉函经》所言“脉为医门之先,其理微妙,未易研究,大抵问而知之以视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于脉不可偏废”较为中肯。实际上依靠脉诊而定疾病的质,定疾病的脏腑,定疾病的吉凶,是其他三诊无法比拟的。

有脉俱沉数者,少厥也;沉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仆。

——《素问·脉要精微论》

脉象均表现为沉而数,多为肾中虚火上逆;脉象沉而散漫,多为寒热病;脉象浮而散漫,多出现目眩昏倒。

第82章

【什么是三部九候】

三部九候是中医学脉诊的重要内容,早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就详记载了这种诊脉方法,这是最原始的诊脉记录。

自此以世医家对三部九候陆续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虽然如今中医对三部九候与以诸多解释也大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关于三部九候的观点和研究,都对祖国中医的脉诊做出了重要贡献。

(1)《内经》中的三部九候

《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说:“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疾。”这就是《内经》中所说的三部九候的诊脉方法。这种全遍诊法疽剃说明如下:

上部(头部)、中部(手部)、下部(足部)三部诊脉,每部各有上、中、下脉,不同部的脉出现独大、独小、独迟、独数,即表示该经的脏气有寒热虚实之化。

上部(头部):上,两额脉(太阳),候头部病;中,两侧耳堑冻脉(耳门),候耳目病;下,两颊脉(地仓、大),候齿病

中部(手部):上,手太肺经脉(寸),候肺;中,手少心经脉(神门),候心;下,手阳明大肠经脉(谷),候中。

下部(足部):上,足厥肝经脉(五里,女取太冲),候肝;中,足太脾经脉(箕门),候脾,若候胃气足阳明胃经脉(冲阳);下,足少肾经脉(太溪),候肾。

(2)《内经》之外的三部九候

《难经》对三部九候也有相关论述。《难经·十八难》中说:“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难经》把寸脉分成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浮中沉取法,共成九候。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所著《伤寒论》一书中提出了三部诊法,即入脉(颈外脉)、寸脉(桡脉)和趺阳脉(足背脉)。

现代临床上,脉诊也称三部九候,但只取寸脉,把寸脉分成三部,首先定关,关为寸,关为尺,称为寸关尺三部。在疽剃把脉时,又据指的大小,每一部又分成浮中沉三候。这样在寸关尺三部,每部各有三候,故称为“三部九候”。

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素问·三部九候论》

诊察九候的异常,就可以知有病了。九候中一脉独小的有病、一脉独大的有病、一脉独的有病、一脉独慢的有病、一脉独热的有病、一脉独涩的有病、一脉独沉陷的有病。

第83章

【脉诊中的脉症相反】

《内经》云:“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风热为阳,脉应浮大,今反沉静;泄痢脱血,津血受伤,脉应虚,今反实大;病在内,脉应有,乃正气尚盛足以抗,今反脉虚;病在外,脉应浮,乃气仍在于表,今反见脉涩坚,均为难治之症,称为脉反四时。

《内经》确立了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地位,并强调了脉象是病机病症的反映。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夫脉者,血之府也。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代则气衰,则气少,涩则心。”

如上所述,一般来说,脉象与症状的疾病信息是一致的,即临床症状与脉象的表现应当相互紊鹤,这就做脉症相应,这种情况下的疾病病机往往比较单纯。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脉盛大者,曰病在外。脉小而坚者,病在内。脉小以涩,谓之久病。脉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但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脉象与症状的属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情况,称为脉症相反,这时疾病的病机往往比较复杂,治疗较难,预一般也较差。

(30 / 55)
黄帝内经(第十卷)

黄帝内经(第十卷)

作者:黄勇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