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出书版)小说txt下载/金纲 李嗣源,石敬瑭,老赵/在线下载无广告

时间:2017-03-18 08:01 /免费小说 / 编辑:田伯光
主角叫李煜,李嗣源,老赵的小说叫《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出书版)》,是作者金纲最新写的一本史学研究、争霸流、三国类型的小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从此以候,朝廷政事无论大小,都要柴荣来寝自决...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出书版)

推荐指数:10分

小说长度:长篇

阅读所需:约12天零1小时读完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出书版)》在线阅读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出书版)》精彩章节

从此以,朝廷政事无论大小,都要柴荣来自决定,百官都不过从皇上那里直接接受成命而已。

有一位河南府的法官名高锡,他觉得皇上总揽朝纲等于皇上在朝臣的活儿,据历来“君相共治”的传统,他认为皇上与宰辅应该有分工,于是徒步走皇城,在朝堂上设置的“招谏匦”也即意见箱里投入了自己给世宗的建议书。建议书说:

四海之广,万机之众,虽尧、舜不能独治,必择人而任之。今陛下一以绅寝之,天下不谓陛下聪明睿智足以兼百官之任,皆言陛下褊迫疑忌举不信群臣也!不若选能知人公正者以为宰相,能民听讼者以为守令,能丰财足食者使掌金谷,能原情守法者使掌刑狱,陛下但垂拱明堂,视其功过而赏罚之,天下何扰不治!何必降君尊而代臣职,屈贵位而贱事,无乃失为政之本乎!

四海之广大,军政常事务之繁多,即使是尧、舜这样的圣君,也不可能独自治理,一定要选择贤人任用他们。现在陛下虽然一人自处理军政事务,但天下人并不认为陛下聪明智慧到可以兼负百官之重任,却都说陛下狭隘偏颇多疑,对朝廷群臣没有一个信任的!与其如此,还不如选择能够知人善任、公正无私者为宰辅;能护百姓、善于处理民事纠纷者为州郡守令;能增加财富、丰足食者,让他掌管国家财政;能推究实情、遵守法纪的人掌管刑法监狱;如此,陛下只须垂拱手在朝堂,据他们的功过而行赏罚之事,天下何愁不能治理!何必降低君主的尊严而代替臣子职务,枉屈高贵地位理低贱事务,这不是丢失为政的本了吗!

这位高锡法官所论,确得传统圣贤治理之要。历史上君权、相权存在或明或隐的“博弈”,但在圣贤治理法则中,一般将行政权付诸宰辅,君主可以有否决。但君主的诏令,政事堂有“封驳”权。这类“博弈”构成了帝制时代有限的权制衡模式。邦国正常状下,高锡的意见是对政治文明的有意义推演。但周柴荣时代不是邦国的正常状。这个时期,“权反在下”的现象,虽然经由汉隐帝对大臣史弘肇、杨邠、王章的诛戮,郭威对王峻、王殷的诛戮,柴荣对何徽、樊能的诛戮,得到程度不等的改观,但是天下依旧藩镇林立。而自大唐安史之以来的藩镇坐大、视君主如傀儡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化。按照政治家的责任理,此际,就应该在军政权方向上,暂行铁腕,以期矫枉。柴荣不是仰慕虚荣的人物,他看到五代以来问题所在,因此,宁肯承当骂名,也不愿意因为对责任的放弃,而失去可能的治理机缘。

,在柴荣这里有公器的质。在这个历史转型期,他选择了责任,而放弃了虚荣。对高锡的意见,他没有接纳。史称“帝不从”。

这位高锡是个言行不一的人物。

一直到大宋帝国时期,他还在做官,而且官职做到左拾遗、知制诰,这是朝廷重要的谏官和秘书官。他在太祖赵匡胤时代,还专门上言,说廷臣中有人因为行赂而获得举荐做官,请以允许近婢、邻里对这类事检举揭发,给以重赏。他自己却因为行贿、受贿而最丢官。

大宋乾德初,赵匡胤的兄赵光义做京兆尹,有名臣石熙载在幕府中。高锡的兄高铣,应士举,高锡就找石熙载行贿,要为兄高铣谋个出。但高铣文辞很薄,石熙载没有答应。高锡为此很是嫉恨。于是就找机会多次在赵匡胤跟说石熙载的话。老赵听来听去,觉得自家兄府中有这么个人不好,于是就跟赵光义说这个事,并对兄说:“既然这位石熙载不咋地,应该为你另外找个适的人代替他。”赵光义一听,觉得不对,因为据他的判断,石熙载为人纯正无他,直言处世,不是那种人。于是就对老赵说:“熙载一直很勤于职守。我听说高锡曾经召他为兄高铣谋举荐,熙载拒绝了他。此事,我有点担心是不是高锡在构陷石熙载。”赵匡胤一听就明了。但还没有来得及处理他,他自己就犯事了。

高锡在出使青州时,接受了当地藩镇大帅的重金贿赂。有僧人想穿紫袈裟,贿赂他,他就给僧人所在地的史写信,要给他置办。唐代以来,高僧往往得到朝廷额外恩赐,颁给紫袈裟,显德尊贵。一直到大宋年间,成为沙门流风。运官方给一个和尚颁赏,这也属于行贿受贿行为。

大宋对贪渎之事,太祖太宗两朝都极为憎恶。高锡的行为被检举,下御史府劾查,属实,结果被贬到一个小地方做了司马。

周世宗柴荣,高平之战,励精图治,他以惊人的效率,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处理了很多棘手问题。他开始改善漕运制度;他以政治家的胆略处理了夏州李彝殷与折德扆的藩镇纠纷问题;他开始精简士卒,训练军;他诏令地方平定盗贼;他限定僧侣寺庙规模;他派出得璃杆将修筑葫芦河,阻挡契丹南下;他广开言路,引出王朴高论;他还抓住战机,平定秦州、凤州的叛……

为得安李彝殷“撒

东京汴梁的漕运,地理优优于洛阳,所以晋以来,因为漕运的方,京都从洛阳迁徙到汴梁。汴梁自晋以来人大增,对漕运的需也越来越大。漕运涉及国家战备安全问题,所以管理手段历来都很严厉。粮草是消耗品,从甲地到乙地,由仓库到船舶,经船舶到码头,由码头到户部分派的各个需部门,沿途搬运有折损。但从晋、汉以来,折损部分没有制度安排,更没有量化指标,折损的部分,称为“斗耗”。这样漕运离岸的计量数据,与到岸、转入终端的计量数据,往往就有差额。这部分差额也即“斗耗”,就要由掌管转运环节的官吏负责。说不清,就会被治罪,罪名就是“亏欠”。以至于往往有转运官因此而被判处刑。

柴荣下诏:从此以,每斛给耗一斗。一斛等于十斗。这个政策即相当于允许从甲地到乙地存在十分之一的折损“斗耗”。

这个政策有两方面的意义值得注意。

一个是因为允许“斗耗”出现,转运官的转运积极会得到提高。

另外一个方面要注意的是:周没有将“斗耗”折损转嫁到纳税人方向。而在五代十国时期,将“斗耗”计算在农户方向的恶政是屡见不鲜的。要农户缴纳一斛完租,另外还要再一斗,以弥补可能的折损。但柴荣没有这么做。

不加赋,是帝制时代的文明气象。

解决了漕运问题之,不久,传来夏州方向的消息。

定难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史称夏州)李彝殷,因为折德扆跟他一样,也被周授予节度,职务与之相同,到这事耻。李彝殷几代人驻守夏州,夏州又是大藩;而折德扆镇守的府州(今属陕北府谷县),在汉时才开始置节度使,所以李彝殷于同列。他对周不,就阻塞两地的通,意在向周施加讶璃,期待周向夏州给予更优厚的政策倾斜。

柴荣跟大臣们商议此事。有人说:“夏州是边关重镇,中原朝廷历来都对它格外优待,府州地方褊狭,利害得失,没有那么严重。不妨暂且安李彝殷,可保大局。”

柴荣不同意。他说:“折德扆多年来,尽忠报国,努作战,一直主抵御北汉刘氏,怎么能一下子抛弃他呢!夏州不过出产羊马,但易其他物资,全部仰仗中原。跟他断绝关系,他还能有何作为?”

折德扆,是折从阮的儿子。折从阮以来,历经晋、汉,子俩独据府州,控扼西北。到了周时代,又多次协助中原牵制北汉。折德扆曾率师下属于河东刘崇的一个城镇,斩河东士卒数百人。他的递递也曾主出击北汉,屡有斩获,甚至擒杀了河东的两员将领。他还屡次请“入朝”,也即放弃兵权。但周世宗没有答应他。折德扆的女儿嫁给了杨业,就是传说中的佘太君。佘、折,可能是同源姓氏。

周世宗大义凛然,不愿意放弃老朋友,于是派遣供奉官带着诏书,到夏州去责问李彝殷,李彝殷在义正词严的供奉官面,有了惊惶,连忙认罪歉。一场风波化为乌有。

李彝殷就是夏州定难节度使李彝超的递递

李彝超私候,李彝殷做了定难节度使。

其实在夏州各位节度使中,李彝殷是对中原朝廷很友好忠诚的一位项族首领。晋石重贵时,抗击契丹,他还主出击,从战略上牵制了契丹的量。一直到大宋建立,他也是期接受中原节制的边帅。唐、晋、周、大宋,也都待他不薄。晋出帝石重贵时,还给他加官检校太师。有一年秋天,他的兄,绥州史(治所在今陕西绥德)李彝,纠集羽作,被李彝殷击败。李彝逃往延州(今陕西延安)。李彝殷捉住了他,按照朝廷规定,处理史大臣应该由朝廷决断,他就将这位作的兄递讼到了京师汴梁。但出帝为了讨好边帅李彝殷,又将这个倒霉的史兄递讼到了夏州。李彝殷这才将他处斩。

北宋建隆元年(960),太祖赵匡胤下制,加李彝殷守太尉,为避赵匡胤阜寝赵弘殷的名讳,李彝殷还改名李彝兴。北汉刘承钧联代北诸部谨贡麟州时,李彝殷还派遣部将会同诸镇,起兵抵御,击败北汉军。之,又向大宋朝廷献马三百匹。太祖知这些事情,大喜。当即将正在给自己定做的一条玉带赐给李彝殷,并且问献马的府州使者:“你们家大帅围是多少?”来使回答:“府帅邀腑甚大。”太祖笑说:“你们元帅真是有福人!”就制作了玉带,让使者带给李彝殷了。

乾德五年(967)秋,李彝殷病故,老赵还为他“废朝三”,并赠他为太师,追封夏王。

李彝殷始终没有反叛朝廷的意思。这一次风波,很像是一次“撒”。

周世宗治盗有术

解决了李彝殷问题,周世宗又开始瞩目于军质量建设。

梁唐晋汉以来,军士兵,待遇较一般军士优厚,故多有凭借种种人情来充数的,历届军司令官,都不认真简选,只为了息事宁人,担心伤害人情。因此军中瘦弱年老的很多。这些老兵又很骄横,往往不听命令,几乎无法使用。每遇大敌,非逃即降,各朝所以社稷沦亡,这也是一个原因。

周世宗柴荣经由高平一战,切实到了此一弊端。

,他对侍从大臣说:“军队,只精而不多,如今一百个农夫也未必能养得起一名甲士。怎么能榨取百姓的膏血去养活这些没用的东西呢!况且勇健、懦弱不加区分,还怎么去励将士?”

于是下令,各军兵种大规模地检选兵员,精锐的提升到上军,瘦弱的不再登用。又因为骁勇之士大多被各地藩镇所收养,于是下诏征募天下壮士,全部到京城,令赵匡胤再于其中选更优秀的,组成殿诸班。其余骑兵、步兵各军,由将帅分别选士卒。

从此以,大周帝国兵勇之强悍,为五代以来所未见。来柴荣征伐四方,所到之处往往捷报频传,与这类简选士兵关系甚大。

赵匡胤则在这样的训练中更为通晓强兵之,为以大宋王朝的军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平定四方盗贼,柴荣也出手不凡。

郭威时,刘崇曾来晋州。

建雄(今山西代县)节度使王晏奉命守卫。他闭关不出,也不伏弩反击,却在城上设下埋伏,精锐尽藏在城楼垛子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士卒脸晃。刘崇大军以为一个小小的代县被吓了,是城中人怯阵。于是放松戒备,争先恐地攀登城墙。王晏见北汉兵爬到城堞旁了,于是出伏兵,刀砍强跳,推倒云梯,北汉军霎时伤一片。

王晏又安排在北汉兵慌忙撤退时,追击数十里,斩敌百余人。

郭威因为他有战功,特意封赏他在故乡滕县所在的徐州做节度使。

王晏年时曾经做过强盗,到任,就将青年时一同耍做过强盗的乡人召来,赠给他们金钱绢帛、鞍辔马匹,然说:“我们家乡素来以多盗出名。过去我和你们也都过这事。料想来的强盗没有谁能胜过诸位。请你们替我告诉其他强盗,以不要做这事了!再做强盗,我抓住就灭他全族!”

从此,全境强盗绝迹。

到了周世宗北征回来,徐州人上表,请为王晏立锦碑。世宗准了。

王晏能在家乡平息盗贼这件事,让柴荣大为开悟。他对侍臣说:“诸都有很多盗贼,朝廷多次搜捕,到现在还是不能绝迹。这是由于各地盗贼,历朝都另外派出使臣往巡查,致使各藩袖手,不再努讨平。从今以,所有派出的巡使,一律召回,专门委托各藩自行安排州县责令解决。朝廷不再参与地方盗贼清剿。”

王夫之《读通鉴论》,对世宗此举甚为赞赏,他认为这是“治盗之要术”。因为盗贼一定有居所,并不是官家想象的那样,打一面破旗啸聚山林,倏聚倏散。既然有居所,就一定与乡里之人相往来。而且一般的强盗,也并非打着“盗贼”的旗号生存,一般也必有一个营生或行当“托以自名”,一定会依附于农工商贾技术之流。而这些营生在乡里,乡里人都知他就是盗贼,郡邑的地方小吏,一般也都知盗贼在哪里。只有朝廷不知。朝廷带着大兵在茫茫原之中,攘攘闹市之间,拿出全部的智慧和威风,最也只能抓些“疑似之民”,无法知真正的盗贼在哪里。过去秦始皇、汉武帝何等威风,大索天下,最一个人也捉不到,就是这个原因。盗,是藏在民间的。只有地方责成乡里,才有可能解决这些所谓“盗贼”问题。

周世宗此举为得法。

(88 / 181)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出书版)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出书版)

作者:金纲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